【深圳商报】这些足迹,自高交会开始
2007年第九届高交会上,工业机器人现场演示。深圳商报记者 施平 摄
2011年11月第十三届高交会上,人们体验量子光浴。深圳商报记者 施平 摄
1990年代,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战略。1998年4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带队到厦门、上海和大连3城学习考察。返回深圳后,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停办每年一度的荔枝节,将其“变身”为更具深圳特色和时代使命的高科技展会。1999年,第一届高交会举办,拉开了改写深圳、改写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和布局的帷幕。
深圳商报记者 蒋荣耀
高云峰站在几经周折要到的4.5平方米展位前,心里颇为忐忑。
这是1999年10月5日,深南大道旁刚竣工的临时会馆,第一届高交会揭开序幕。后来,高云峰虽只卖出几台激光打标机,却是企业发展的转折点,“大族创业之初正好赶上第一届高交会,从此高交会一路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奇迹。”多年后,高云峰这样感慨。
2万平方米的临时会馆使用7届后拆除,2007年第8届高交会已经迁入启用的10万平方米新馆。此前的2004年,大族激光已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如今,高交会已经走过20年,记录了像高云峰这样的企业家成长的历程,也见证无数像大族激光这样的科技企业腾飞的奇迹,成为中国在高新科技探索路上积极进取的缩影。
从荔枝节到高交会
时间推回到1998年4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带队到厦门、上海和大连3城学习考察。返回深圳后,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停办每年一度的荔枝节,将其“变身”为更具深圳特色和时代使命的高科技展会。
“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汇报这个想法,李长春一锤定音:就叫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吧。”当时的深圳科技局局长李连和后来回忆说。
深圳提出办高交会,抓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1990年代,知识经济和高科技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开始蓬勃发展,“这不仅为我国开展国际技术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可能。然而,我国开展技术贸易目前尚无一个成形的国家级的国际技术贸易市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经贸部会同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和深圳市政府决定,每年秋季在深圳举办国际性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在首届高交会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深圳获得这一机遇,也是天时地利。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是深圳特区建设初期吸引了一些低端产业、来料加工的企业,有的还污染环境。到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淘汰落后产能。
“深圳在全国、广东省都最早调整产业结构,基本上要早差不多20年。这个路子走得对。”在上世纪90年代初担任深圳主要领导的厉有为这样说。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成为深圳经济发展战略。到1990年代后期,华为、中兴等一批产业规模大和创新能力强的深圳本土科技企业已经崛起, 急需更大的展示和交易平台。
荔枝节到高交会的转变,为深圳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1999年,第一届高交会举办,拉开了改写深圳、改写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和布局的帷幕。
从临时场馆到第一届展会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深圳决定抓住50周年大庆的良机,建一个高交会专门场馆,并在当年10月开办第一届高交会。
这么短的时间,要建设一座大型场馆,简直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1999年1月,受邀来深圳参观和考察的IBM、SONY高层,发现高交会的馆场还是一片草地,摇头离开了。
可是,当IBM负责人7月再来参观时,临时高交会馆即将建设完成。他不由得感慨:“这是个奇迹!这是个奇迹!”
这就是“深圳速度”。180多个日夜,上千名建设者风雨兼程,终于让高交会场馆奇迹般出现在世人眼前。
会馆的速度和奇迹,也是深圳和高交会的速度和奇迹。首届高交会总展览面积达20200平方米,参展企业2856家,参展项目4150个,到会投资商955家,5个外国政府团组,26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代表团,32家世界著名的高科技跨国公司,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及22所著名高校、4个国家部(院)组团参加了展示交易洽谈,成交额64.94亿美元。
和高云峰一样,本斯电器创始人张滨在第一届高交会上也寻到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展位,展出的产品是“全球第一台全自动智能柔巾机”。靠着这样一台小小的柔巾机,张滨在第一届高交会上签订了5000万元的订货合同。
“如果你有一项发明,那么就应当跑步来参加高交会;如果你是一家很想尽快有所作为的科技企业,那么就应当在每一届的高交会上有所作为。”被称为“优盘之父”的朗科科技邓国顺在1999年高交会带着全球第一款闪存盘(U盘)来到会场,通过一个小展台将U盘推向世界,成就了后来风云全球的朗科科技。
“我们参加了第一届高交会,才有这样一个机会接触到资本市场,能够第一次融资,这让腾讯有了腾飞的基础。”马化腾后来这样回忆腾讯和高交会的关系。这一年的高交会,马化腾拿着改了66版、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高交会馆,最终为刚成立一年的腾讯拿到了IDG与盈科数码共同投资的220万美元。
“1999年第一次参观高交会,腾讯还叫QQ,摊位上摆卖很多Q哥Q妹的公仔、水杯,非常可爱。当时就买了小企鹅水杯……为什么买的是水杯,而不是腾讯的股票?” 一名网友后来在朋友圈说,每年高交会想起这个水杯都会调侃自己。
确实,当时谁能想到腾讯会成为一个市值数万亿港元的上市企业呢?
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科技第一展”
科学技术是国之利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创新平台”,中国在世界科技版图上日益崛起,高交会则是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交会已经成为中国高新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成为备受瞩目的‘中国科技第一展’,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时任科技部长的万钢在高交会开幕式致辞时这样表示。
借助高交会,中国企业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
2003年高交会,深圳科通,遇到了太平洋投资,其后,经过太平洋投资的安排,美国投行CEUT协助科通在美国柜台交易板(OTCBB)上市。
2004年,三诺发布音频新技术专利,吸引了全球最大的多媒体音响企业新加坡创新公司(Creative)与其签订7000万元的投资协议。
2004年,比亚迪第一次在高交会展出新车型EF3电动车,就此名声大噪;2009年,银星智能电器研发的扫地机器人高调展出,获得市场极大关注;2017年,奥比中光科技亮相,以国内唯一可量产的全自主知识产品消费级3D摄像头引起市场关注……
因为高交会,外国企业也不断“走进来”。首届高交会至今,已有来自德国、俄罗斯、加拿大、英国、法国、奥地利、芬兰、匈牙利、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组团参展。
2017年高交会参展商达3049家,参展项目有10020个,发布10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参展国家、全球首发新产品数量均创历届之最。海外展团数量、海外团组国家地区数量以及参展面积进一步增长,共有35个国家及欧盟组团参展,其中德国、俄罗斯、英国等科技发达国家连续多年参展,阿根廷、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首次参展,韩国、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家举办投资推广、项目发布等活动。
借助高交会的强大磁场聚集效应,深圳的国际吸引力日益凸显。2016年以来,高通、苹果等来自美国硅谷的创新巨头,抢着到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国内创新的中坚力量纷纷在深圳安家落户。
“中国科技第一展”已经名不虚传。
让科技不断迸发创新的力量
1999年,16岁的刘若鹏发现深圳的“荔枝节”变成了“高交会”,一度非常困惑。“有人在高交会上给我看一只袜子,说那是纳米——而我觉得有那么多好吃的荔枝多好,为什么要改成高交会?”他后来回忆说。
11年后,他和几位海归博士在深圳成立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此后光启每年都将自己最重要的产品发布放在高交会上。
2012年,光启在高交会发布了具有创新突破性的超材料无线互联解决方案;2015年,光启携其自主研发的指纹卡和“深度空间”体验馆亮相。
高交会是世界的,是中国的,也是深圳人的。
高交会拉近了深圳人与高科技的距离,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投身高科技事业。从高交会的小观众变成科技人才,从高交会“粉丝”变成高交会舞台上的“创客”,这是观察高交会的一个有趣角度。
从2014年开始,高交会推出“创客之夜”大型项目路演会,“创客”也就成为高交会的一个特色。深圳如今已经出现了数百家创客空间,这些创客空间不但输出“创业者”,也在输出创新型人才,以及创新技术和产品。
2017年,有近300个创客项目出现在高交会,6个创客项目获得基金支持。这些年轻的创客,很多都是从小跟随父母参观高交会的少年。
这或许就是高交会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