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给你4分钟,让科学变有趣!这场科普讲解大赛让人涨知识

  

 

  六谷之一的“菰米”是怎么样的一种植物呢?蝙蝠的存在有什么样的价值?你知道“氙气”和“疝气”的区别吗?7月3日,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讲科学,秀科普”讲解大赛现场,来自中科院在穗6家单位的19名选手围绕防疫抗疫、环保能源、地球化学等专业领域,为观众生动地讲解科学知识。

  每个人短短4分钟的展示时间里,选手们使出浑身解数,使用直观的动画视频、小实验以及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一个个科学原理变得浅显易懂。

  菰米,意外走红的病变植物 

   

  疫情期间,海外游子在网上晒出中国驻意大利领事馆分发给中国留学生的健康包里的一张纸片,上面用毛笔写着“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

  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志愿者任多用在疫情意外走红的“菰米”,引出古人在农业灾害中转危机为转机的传奇历史,阐述了机智的古人如何将有害的微生物变成农业生产的助手。最后她又回归当下,表示这种在光明中寻找黑暗的力量在抗疫期间也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精彩的讲演赢得了全场掌声,最终拿到了比赛最高分。

  任多是科普活动的“常客”。主业是一名民警的她,在大学期间就喜欢学习生物知识。在过去一年里,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华南植物园为游客义务讲解科普知识。“从一开始参加讲座,到现在自己也能够站到台上向大家讲解,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我感到很充实。”任多说。

  人源化小鼠“生宝宝”为何重要 

  

 

  来自广州健康院的博士生二年级学生孙骄杨向大家介绍了疫情期间她参与研究的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项目。孙骄杨回忆起大年初三那天,她正在前往白云机场的地铁上,再过几站就可以坐上回家的飞机了。这个时候导师打电话通知她加入制备人源化小鼠的应急攻关项目,于是她又半路折返。  

  “战胜疫情的终极奥义就是疫苗。” 据介绍,无论是疫苗制备还是药物筛选,都需要经过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上做实验。按照传统的方法,制备的过程一般需要8个月的时间。疫情暴发后,广州健康院的科研人员仅用了35天就成功获得了表达人的新冠病毒受体ACE2的人源化小鼠,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她解释,他们利用了四倍体技术一步到位,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

  “科普内容要有趣味性,并给大家展现它背后的意义,这样才会吸引更多人来关注或者参与这个方向。”孙骄杨说。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经过紧张的角逐,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多获一等奖;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梁天、广州能源所寇璇分获二等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陈敏、广州健康院孙骄杨、广州能源所徐孜晗分获三等奖。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所、广州地化所、广州健康院、广州化学公司等6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参赛选手使用多媒体手段,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生动诠释那些原本看上去严肃高深的科学主题,这对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非常重要。”广东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主任郭俊担任评审组组长,他高度肯定了本次大赛选手的表现。他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需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也需要科普创新发展,希望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普及工作中,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

  中科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分党组书记陈广浩表示,中科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将依托这些高端科研资源,深入推进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推动建设一批科学传播基地,推动开展系列科普品牌活动,围绕重大创新成果和科研进展,开发系列科普产品,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记者】卞德龙 实习生 黄晓彤

  【视频】黄晓彤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