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茭白的前生其实是米?这场科普大赛告诉你为什么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钢
实习生 熊杰 通讯员 孙金龙
蝙蝠不能灭绝,它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在猪身上培育人源器官,再将其移植到人身上的“未来”不是梦?一个小而薄的口罩可以阻挡住大部分病毒?茭白的前生其实是种米?
这些问题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举办的2020年“讲科学 秀科普”讲解大赛中都得到了解答。
本次比赛于3日在广州举行,来自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等中科院在穗6家单位的19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来自广州能源所的选手陈坤鑫
蝙蝠:食物链中不可或缺一部分
在大赛舞台上,19位选手围绕地球化学、生物医药、防疫抗疫、清洁能源、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科学研究领域,巧妙应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解科学知识。
从新石头记,地球里面有什么,生命的二维码,小小明星克隆猪,到口罩的“心脏”,海上雄“鹰”,敬畏蝙蝠,隔空借电,逐渐消失的“海底花园”……
短短几分钟的讲解,选手们让一个个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现场观众无不拍手称赞。
今年受新冠病毒的影响,许多人“谈蝙蝠色变”,将其视为“十恶不赦”的动物,但是来自华南植物园的科普志愿者陈敏却向大家提出“敬畏蝙蝠”的理念。
首先,蝙蝠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只食虫蝙蝠每晚可以捕食3000只以上的昆虫,昆虫数量庞大且繁衍迅速,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捕食者,几个月就可能泛滥成灾。
其次,几百种热带植物需要通过蝙蝠授粉。在华南植物园每年有67科、528种热带植物需要通过蝙蝠授粉,其中有300多种是水果,榴莲就是其中之一。
最后,蝙蝠为人类的许多发明提供了灵感。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教人类制造了雷达和声纳(超声波测距仪)。蝙蝠还具有DNA损伤修复超能力,有极大的医学价值。
比如癌症的主要病因中就有基因损伤,有人从嗜血蝙蝠的唾液中提取出抗凝血蛋白质,发现它溶解血酸的速度比一些临床药物还要快一倍。由此可见,蝙蝠对于促进人类经济建设以及科技的健康发展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
关于口罩你知道多少?过滤效率最重要
面对新冠肺炎肆虐的严峻形势,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迅速行动,在口罩检测领域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口罩的过滤效率进行了测试,从而为口罩等医护用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来自广州化学公司的孟雅婷的讲解针对性地为大家介绍了口罩检测实验所用到的各种原理。
首先,她告诉大家选择口罩的方法——看过滤效率。过滤效率越高的口罩对于病毒的防控能力就越强,像N95口罩代表口罩对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可以达到90%或95%以上。
其次,她介绍了口罩结构。口罩分为三层,外层是防水层,内层可以吸收我们呼吸的空气,中间的隔离层则是溶喷布。
口罩之所以可以隔离细菌就是因为溶喷布拥有分子间的吸引力,可以将细菌以及粉尘吸引到上面。
茭白竟然是病变的产物?
来自华南植物园的任多向大家介绍了一种在新冠疫情期间意外走红的病变植物——菰米。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等等,而菰米则是与以上五谷之外的“第六谷”。菰米就是茭白的前生,是禾本科植物。
菰感染了菰黑粉菌病,这种病菌能分泌出一种异生长素,刺激茎部,使之不能开花结果,茎节细胞因此加速分裂,并将养分集中起来,形成肥大的纺锤形肉质茎,这就是茭白。
获得第一名的任多
从“菰米”变成“茭白”,把粮食变成蔬菜,把有害微生物变成农业生产的助手,这是古人高超的农业智慧,也是把危机变成转机的力量。
经过紧张的角逐,来自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多获一等奖;中科院广州地化所梁天、广州能源所寇璇分获二等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陈敏、广州健康院孙骄杨、广州能源所徐孜晗分获三等奖。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所、广州地化所、广州健康院、广州化学公司等6家单位获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