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实验6”广州下水 !快来围观这艘创多个国内第一的科考船
承载着海洋强国之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7月18日上午在广州下水,并被命名为“实验6”。作为国家发改委“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实验6”是目前国内3000吨级综合科考船的旗舰船型。该船下水后将进行舾装、内装等工作,预计2021年入列服役。
海洋科学考察船一直都是人类认知海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探测与研究海洋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平台、基本工具与载体,在现代海洋观测体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实验6”是一艘采用国际最先进设计理念、科考能力突出的特种用途船舶,探测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我国海洋科考重要开放共享平台,对提高我国海洋探测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油气矿产和生物基因资源,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实验6”已创下多个国内第一
“实验6”是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为中科院南海所量身设计,由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打造的新一代中型综合科考船,自2018年开工建造以来备受行业关注。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实验6”号复工复产延后,该船的船台搭载受到严重影响。但项目组克服了困难,每天持续为“实验6”号项目投入的人力多达350人,保障了船舶建造进度。
7月18日上午,“实验6”在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露出了“真容”。设计总吨3990、总长90.6米的“实验6”不仅“身材伟岸”,更有很多内在的技术特点。
在科考船上工作时间超过30年的蔡小阳是“实验6”项目总工程师,他经历过早期“实验1”“实验2”等科考船建设和科考作业过程。面对“实验6”的下水,他无法掩饰内心的自豪感,不断介绍着这艘船的特点。
“造船得讲这三点:造得起,管得了,用得起。意思就是,不能超出经费,船上先进技术能够起作用,使用成本能够承受。”蔡小阳介绍说,该船总投资5.175亿元,最大速度16.5节,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因为采用高效节能型主机、优化住舱布置、合理分配用电负荷、优化科考作业流程,采用轻质材料等措施,“实验6”具有吨位适中、操作灵活、科考功能强大、运行成本低等先进性能。
据他介绍,“实验6”已经创下了多个国内第一。这是国内首艘以地球物理调查为主、兼顾多学科科学考察需求的中型综合科考船。与类似综合科考船相比,它突出了地球物理调查能力;与地球物理专业调查船相比,又强化了多学科综合科考功能,它的有效科考负载超过150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验6”同时是国内首艘采用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混合冷却D型吊舱推进技术的科考船,具有推进效率高、可维护好、易于满足水下噪声要求的特点。
实验6也是国内首艘全船船员住舱均为平铺(不设上下铺)的中型科考船,大大提高了居住舒适性。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全船设置单人套间4间,单人间20间,双人间18间,全船总床位有60个。船上设有会议室、吸烟室、厨房、餐厅、医务室、阅览室、干衣间、健身房等。
可探测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
在采访中,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爬上了“实验6”,看到船舱内部尚未进行喷涂,驾驶室的仪表设备还未安装。“你们现在看到的实验6,就像一个毛坯房,还没有装修好。等一切完备会更加壮观。”蔡小阳说,接下来该船会进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的安装、内部空间的装潢还有科考仪器设备的装载。
为了满足科考的需求,“实验6”也做了一些特别的设计。它对露天作业甲板进行了优化设计,面积超过了600平方米,达到4000吨级科考船的水平。因此甲板有充足的空间来设置船载集装箱实验室。因为声学设备对防气泡干扰要求较高,它也创新采用了控制气泡干扰的船型一体化设计技术,成功解决了快速性和抗气泡干扰性的矛盾。“实验6”还采用了多种最先进的减振降噪措施,当低速探测水下目标时,水下辐射噪声可以满足全球最大规模船级社DNV GL的SILENT A+S要求。
实验6的定位是为我国海洋科学以及深海大洋区的极端环境研究提供先进的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试验平台。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全船一共设置各类实验室16个,总面积超过330平方米,其中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室、温控实验室、通用干性实验室等等。
同时实验6配备了先进的调查作业支持系统和专业调查技术装备,比如它固定安装有13000米钢缆绞车一台,13000米光电复合缆绞车1台,8000米CTD绞车1台、6000米水文生物车1台、尾部A架、舷侧A架、CTD收放装置、长柱状活塞取样器收放装置、主吊、辅助吊、行车吊、升降鳍板以及各种声学设备。
“多波束系统是安装在船底的一种声学设备,作用相当于给海底地貌做CT,呈现的是立体三维的图像。”蔡小阳说,实验6无论是船舶的结构与功能设计、船载操控支撑系统、船载探测和实验设备等方面都可与世界上先进的地球物理综合考察船、同吨级的综合科学考察船相媲美,实现11000米水深海底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探测和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被寄予厚望的“实验6”
“‘实验6’号下水将极大提高我国深远海的科考能力,标志着南海海洋所海洋科考事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南海海洋所副所长(法定代表人)、“实验6”号项目责任人龙丽娟表示。
作为实验6的“船东”,南海所成立62年来,使用过“珊瑚”号、“实验”号到“实验1”“实验2”“实验3”,再到即将下水的“实验6”,科考船的建造史贯穿于整个研究所的发展历史。
南海所也是中国开拓南海区域海洋学事业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所,在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地位。62年来,南海海洋所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800余项,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60余项,相关科技创新团队更是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
龙丽娟表示,海洋科考船是进行海洋环境综合探测、环境信息多要素综合集成处理的关键设施。“实验6”号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深海环境探测能力,继续发挥中科院在我国海洋事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使我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深海领域研究的差距,直至走在世界的前列。
南海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詹文欢表示,作为重要的海上开放共享平台,“实验6”将填补我国中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的空白,完善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科考船队功能序列,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新型海上移动实验室和探测装备的技术试验平台,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近年来,南海海洋所牵头,联合广州能源所和华南植物园等24家研究所成立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50家单位成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在引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迈入国际第一方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原所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说,“建设性能先进的科考船,打造海洋科考国之重器,提升海洋探测能力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张偲表示,“实验6”能大力提升我国地球深部结构和深海大洋极端环境探测研究水平。“无论从国家海洋科考船的序列完整性、功能完善性、经济适用性,还是需求紧迫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使用价值。”张偲说。
实验6重要节点
2018年9月30日合同签订
2018年10月9日合同及技术交底
2018年10月9日船东船厂开工前项目工作会
2018年10月18日设备订货启动会
2019年1月9日年度总结会
2019年7月31日分段连续剧下料
2019年11月8日龙骨安放
2019年11月18日上船台
2020年3月9日上建开始总组
2020年3月12日发电机进舱
2020年3月19日主船体成型
2020年3月27日上建一二层搭载完
2020年4月4日升降鳍导轨进舱
2020年4月13日电缆开始拉放
2020年4月14日主船体焊接完
2020年4月16日上建一二层焊接完
2020年4月27日舵桨吊装
2020年4月29日升降鳍进舱
2020年4月30日总组段吊装
2020年5月8日船体主尺度报验
2020年5月11日第一次移船
2020年5月15日全船搭载完
2020年5月30日甲板操控支撑系统开始安装
2020年6月1日全船焊接完
2020年6月28日水下声学设备开始安装
2020年7月5日全船电缆拉放完
2020年7月18日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