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实验6”首航归来 曾在海上惊险追风
南方网讯 9月16日,经过10天、1800多海里航行,“实验6”综合科学考察船完成首航任务,携2395份珍贵样品返回广州新洲码头。
“实验6”归来
携2395份样品归来 科考数据将共享
此次航行共进行了30个站位的观测和采样,包括CTD作业+采水、可视化多管采泥、浮游生物多联拖网、箱式采样、重力柱状采样等作业,获取了2395份样品;利用全海深多波束测深系统、ADCP、重力仪、海洋大气辐射干涉仪等船载探测仪器设备进行了全程连续观测,共获取469 Gb科考数据。
设备投放
浮游生物采样 谢震霖 摄
采集的海洋样本
航次首席科学家、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长杜岩表示,此次首航90%以上的设备都进行了检验,表现非常优异。这些先进的船载科考设备成功捕获到了南海暖涡与高频急流,并在台风前后各进行了重复断面的水文、大气和生化比对观测,为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南海西部涡旋动力演变过程与环境效应、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强化观测支持。
杜岩介绍,“在南海中沙区的北侧大约200公里的区域,我们在3560米左右的深度做了一个深海的地质泥质采样,??这个采样能够记录我们过去大约3~5万年的历史,这能够反映整个南海的环流、生化、地质的演变,甚至对整个南海北部的古气候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6”首航获取的海洋科学考察数据将汇聚至南海海洋所“数字南海”平台,实现航次考察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持续完善南海海洋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实现数据的交互动态可视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海洋科学研究,为全国海洋系统及涉海单位、共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数据共享。
惊险“追风” 意外收获
据悉,此次科考任务分为两个航段。第一航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南海北部的中尺度暖涡和陆架陆坡过程进行研究。在第二航段主要目标是研究南海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研究内容包括台风影响上层海洋暖涡的三维结构、高频内波和海气交换,以及影响浮游生物群落、生态过程等。
其中,对台风的研究可谓是意外的收获。“这次航情最大的一个出乎预料的事情,就是??在首航的当天晚间中央气象台预报13号台风‘康森’和14号台风‘灿都’??在这个菲律宾以东的海岸形成,所以我们在9月6-8号做了多次紧急商讨,紧急站位中??调和任务的调整。”杜岩表示,“我们把整个任务重新调整顺序,还做了一次台风前后的对比,做了加强的观测,相当于我们现在原来是一个航段,我们现在分了两个航段。我们不但完成了南海??北湖暖窝的观测??,还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做了南海的突发的激烈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科学数据。这其实是为我们未来应对这种极端气候灾害做了非常宝贵探测。”
据介绍,“实验6”此次航行首次装载了海洋大气干涉仪,它通过电磁波来监测??海水的温度、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探测高度超过10公里。在避风和追风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13号台风“康森”和14号台风“灿都”形成前后的强对流变化。
杜岩称,“那两天,台风在追着我们走,??我们要时刻跟台风保持适当的距离,在台风的边缘行进,它既不能影响到我们的科考,同时又要保证安全。在我们避风结束之后,我们相当于追着台风走。经历了被台风追、又追台风的一个历程,非常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