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牛存栏量为10204万头,全国羊存栏量为32074万只。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在结构上与单胃动物不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存在差异。营养物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被瘤胃壁吸收供能;微生物蛋白与未降解的饲料流入小肠,由肠道内消化酶消化成小分子物质被小肠上皮直接吸收利用。反刍动物小肠过瘤胃营养物质可为机体提供17%-30%能量,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胰腺消化酶的分泌。不同于单胃动物小肠淀粉降解率高达98%以上,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率相对较低,约有40%~60%的过瘤胃淀粉未被消化利用,造成牛羊粪便淀粉残留高。理论上反刍动物小肠内淀粉类营养物质化学性消化利用效率远高于瘤胃,但淀粉小肠内的消化受到胰腺淀粉酶分泌不足的限制。因此,解析反刍动物胰腺外分泌功能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小肠淀粉降解受限的调控靶点有助于反刍动物日粮精准设计,为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饲料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2024年我国牛存栏量为10204万头,全国羊存栏量为32074万只。反刍动物消化系统在结构上与单胃动物不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存在差异。营养物质在瘤胃内被微生物降解,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被瘤胃壁吸收供能;微生物蛋白与未降解的饲料流入小肠,由肠道内消化酶消化成小分子物质被小肠上皮直接吸收利用。反刍动物小肠过瘤胃营养物质可为机体提供17%-30%能量,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胰腺消化酶的分泌。不同于单胃动物小肠淀粉降解率高达98%以上,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率相对较低,约有40%~60%的过瘤胃淀粉未被消化利用,造成牛羊粪便淀粉残留高。理论上反刍动物小肠内淀粉类营养物质化学性消化利用效率远高于瘤胃,但淀粉小肠内的消化受到胰腺淀粉酶分泌不足的限制。因此,解析反刍动物胰腺外分泌功能分子调控机制,挖掘小肠淀粉降解受限的调控靶点有助于反刍动物日粮精准设计,为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减少饲料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禽健康养殖与农牧复合生态研究中心谭支良研究员团队在反刍动物小肠淀粉消化受限的胰腺外分泌调控机制研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Low expression of CCKBR in the acinar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insufficient starch hydrolysis in ruminants为题发表于Communications Biology(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1区top)。该研究首先明确反刍动物存在小肠淀粉降解率低的现象;之后以山羊为试验动物,成功构建首个山羊胰腺单细胞图谱;并利用细胞试验证明山羊胆囊收缩素受体(CCKBR)低表达限制胰腺消化酶胞吐过程,为深入理解反刍动物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以及提高反刍动物肠道饲料利用提供了新靶点。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作者首先通过比较反刍动物全消化道淀粉残留情况,明确十二指肠是过瘤胃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图1A-B);通过比较生长和育肥阶段反刍动物(羊和牛)与单胃动物(猪)的粪便淀粉残留情况,明确反刍动物存在淀粉消化受限的现象(图1C-D)。2)作者以山羊为试验动物,首次绘制生成了新生山羊(非反刍模式)和断奶山羊(反刍模式)胰腺单细胞图谱,共鉴定到了包括胰腺外分泌腺泡细胞、导管细胞和内分泌胰岛细胞β,δ,ELC等在内的11种细胞类型(图2),并鉴定到了两种腺泡细胞亚型,即高胰酶分泌特征的成熟型腺泡细胞亚型AC-s和低胰酶分泌特征的未成熟腺泡细胞亚型AC-i。胰酶(胰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胞吐关键基因(IRF2,RAB27A,VAMP2,VAMP8,COPZ2,STX2,STX3)在成年山羊AC-s亚型表达增强。单细胞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联合分析进一步表明反刍模式下的成年山羊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淀粉酶的活性在两种消化模式下并未检测到差异,说明胰腺α-淀粉酶活性较低可能是反刍动物淀粉水解的限制因素之一。3)胰腺单细胞细胞互作的结果显示,与新生山羊相比,成年山羊预测到的腺泡与内分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减少;在成年山羊AC-ELC互作中发现了特有的配受体对JAG1-NOTCH1,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JAG1和NOTCH1在AC-s中表达增强,与此同时胰岛激素INS、PPY、GCG和SST表达降低,与之一致的是,成年山羊血清INS的含量显著低于新生山羊。这些结果表明成年山羊AC-s中活化的NOTCH通路可能通过阻止腺泡细胞向内分泌细胞β细胞转化来维持“较强的胰腺外分泌功能”(图3)。转录噪声的结果显示成年山羊内分泌细胞转录噪声表达增加伴随着非典型激素表达增强;且成年山羊腺泡细胞转录噪声表达降低伴随着胰酶表达增强。结果暗示反刍动物消化模式转变,可能通过转录噪声调节“典型”酶和“非典型”激素的表达,产生增强外分泌功能、抑制内分泌功能的生理基础。4)单细胞转录组结果显示反刍模式下成年山羊的腺泡细胞膜上关键调控受体CCKBR表达显著降低。推测成年山羊腺泡细胞膜上CCKBR的低表达,加上十二指肠中Ⅰ型细胞的低分布,可能共同导致肠胰反射反应缓慢,并诱导食物进入小肠和消化酶释放的异步过程,最终限制淀粉消化(图4)。5)之后作者开展胰腺细胞实验,通过CCK(10 pmol/L)处理高CCKBR丰度新生山羊和低CCKBR丰度断奶山羊腺泡细胞,测定腺泡细胞转录组特征、钙离子振荡反应和胞吐反应。结果显示钙离子信号通路和胞吐信号通路在低CCKBR丰度成年山羊均要弱于高CCKBR丰度新生山羊(图5),证明了成年山羊腺泡细胞CCKBR低表达抑制淀粉酶分泌。此研究得到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战略先导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创新型省份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亚热带生态所博士生程艳为本论文第一作者,贺志雄研究员和谭支良研究员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Oren Parnas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论文链接图 1 反刍动物淀粉消化不足图 2 新生和成年山羊胰腺单细胞图谱图 3 新生和成年山羊胰腺细胞互作网络图 4 CCKBR是成年山羊小肠淀粉消化受限的潜在靶点图 5 成年山羊腺泡细胞CCKBR低表达抑制淀粉酶分泌机制
3月12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刘畅团队在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Brief disruption of activity in a subset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during consolidation impairs long-term memory by fragmenting sleep的研究论文。3月12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刘畅团队在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Brief disruption of activity in a subset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during consolidation impairs long-term memory by fragmenting sleep的研究论文。记忆巩固与睡眠高度相关,且这种关联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都存在。记忆巩固是一个依赖于时间、将新形成的不稳定的记忆向稳定记忆的过程。睡眠作为影响记忆的最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已被证明对记忆的几个不同阶段产生影响。且有研究表明,在睡眠期间,特定的脑区和神经核团会出现对某种记忆的神经元发放特征重现的现象,被认为是主动的记忆巩固过程。然而,将这两个过程联系起来的神经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明确。尽管果蝇的大脑相对简单,但其行为的复杂性和基因操作的可行性使其成为剖析这类问题的理想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在睡眠和记忆调控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在果蝇中,刘畅研究员早期工作里鉴定了PAM多巴胺能神经元(DAN)投射到蘑菇体(MB)水平叶,特异性的参与奖赏性学习记忆(Liu et al., Nature,2012)。随后,多个团队的研究不仅将PAM神经元类型根据图谱特征进行了精细区分,更发现多个亚型在记忆以及它们在睡眠中的促醒功能。在果蝇脑内,一对背侧成对内侧(DPM)神经元投射到整个蘑菇体,被鉴定其在记忆巩固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其通过抑制性的作用发挥促睡的功能(Waddell,Cell,2000;Haynes et al., eLife,2015)。然而,DAN-DPM的功能连接及该微环路的活动状态在睡眠和记忆巩固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研究团队结合免疫组化、特异标记的顺行示踪遗传工具以及离体功能成像技术,揭示了PAM神经元与DPM神经元之间存在结构性连接,DPM神经元位于PAM神经元的下游,且二者之间的突触连接是抑制性突触连接的,进一步发现在DPM神经元中Dop1R1受体主导参与抑制功能 (图1)。经过一系列的行为学检测,确定DPM神经元在LTM的记忆巩固过程中是必需的,并发现PAM神经元如在记忆巩固关键时间窗口短暂被激活,也可导致LTM受损。短暂的抑制DPM或者激活PAM均导致眠量减少且碎片化,觉醒阈值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这两类神经元都参与记忆巩固和睡眠的调控(图2)。研究团队为进一步鉴定参与睡眠和记忆巩固调控的PAM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亚型,通过行为学检测,结合解剖学分析,发现PAM-α1神经元的短暂增强或减弱,睡眠时长减少且碎片化,LTM受损(图3)。接下来,结合果蝇全脑连接组学分析、离体功能钙成像、新型的捕捉定格神经元活动的工具CRTC,研究团队发现:PAM-α1神经元与DPM神经元之间形成抑制性的突触连接,且PAM-α1-DPM微环路在记忆形成时及记忆巩固关键时间窗口呈现出协同的神经活动变化(图4)。为确定这两种神经元是通过平行且独立的环路还是整合的环路实现对睡眠和长时记忆的调控,研究团队利用精致的遗传学方法,同时失活两类神经元,结果发现,在饥饿状态下,睡眠减少及碎片化的程度与单独失活其中一类神经元的程度相同,阐释了PAM-DPM微环路共调控睡眠和记忆的工作模型。最后,为了加固这一微环路通过协同作用导致睡眠干扰与记忆损伤的结论,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药理学方法,发现在喂食促眠的THIP(GABA激动剂)后,挽救了因短暂激活 PAM-α1所引起的睡眠紊乱,同时恢复了受损的长时记忆(图5)。在果蝇中,蘑菇体(MB)中高度反馈的神经环路在特异功能定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而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揭示并鉴定了一个由两种类型的蘑菇体投射神经元所形成的抑制性微环路和一种特定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亚型,通过影响睡眠的动态变化来介导长时记忆的稳定,为理解连接记忆巩固与睡眠的环路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深圳先进院刘畅研究员为最后通讯作者,美国布兰迪斯大学Leslie C. Griffith教授以及汕头大学李凡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联培博士后颜琳为本文第一作者。该研究主要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资助以及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的支持。文章上线截图图1. PAM多巴胺能神经元与DPM的结构和功能连接图2. 记忆巩固期抑制DPM神经元或者短暂激活PAM影响睡眠和记忆图3. 鉴定特异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亚型PAM-α1图4. PAM-α1-DPM抑制性微环路及其动态协同变化图5. PAM-α1-DPM抑制性微环路桥接睡眠和记忆
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翔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琛团队,在国际期刊Communications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Closed-loop enhancement of plant photosynthesis via biomass-derived carbon dots in biohybrids”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以农业废弃物生物质为原料合成的碳基纳米材料——碳量子点(CDs),并将其用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为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提供了食物和能量。然而,传统的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较低,通常不到1%,且植物的光合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40%可见光,其中对蓝光和红光的吸收效率较高,但对绿光的吸收效率较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需求的增加,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为提升光合作用的效率,研究人员长期以来都致力于探索创新解决方案。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翔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琛团队,在国际期刊Communications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Closed-loop enhancement of plant photosynthesis via biomass-derived carbon dots in biohybrids”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成功研发了一种以农业废弃物生物质为原料合成的碳基纳米材料——碳量子点(CDs),并将其用于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图1)。研究团队开发的功能化纳米碳量子点材料(CDs),不仅具备将植物无法吸收的紫外光、吸收效率低的绿光转换为红光(光谱转换器)的能力,还能够将吸收的光子激发产生电子,为光合电子传递链提供额外的电子(光电转化剂)(图1)。团队将这种新型农业生物质碳量子点直接添加至蓝藻液体培养基中或喷施在植物上,实验结果表明,蓝藻的二氧化碳固定率提高了2.4倍(图2),甘油的产量增加了2.2倍,而拟南芥的植物生物量则提高了1.8倍(图3),这一结果充分展示了碳量子点在提高光合效率和植物生长方面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地,研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显示,这种基于农业废弃生物质合成的碳量子点材料不仅表现出了出色的光能吸收利用能力,还具备了低成本和高生物相容性的优势,显示在未来农业生产和光驱生物制造领域的应用前景。该研究开发的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还能在改善植物生长的同时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为农业领域的创新提供潜在的解决思路。基于该技术申请的发明专利已进入成果转化,并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转化中心,共同推动该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示范。另外,高翔团队基于该研究成果,已与多个团队开展进一步研究合作,初步实验显示,该纳米材料对浮萍、花生、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目前正在计划开展户外大田实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高翔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杨琛为本文通讯作者,上海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博士生程文波、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王雪云和研究助理胡海涛、云南大学博士生杨宇、南方科技大学硕士生余雪盟为共同第一作者。云南大学教授刘军钟、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熹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深圳)路璐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林艺良教授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帮助。该项研究得到了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资助。通讯作者简介:高翔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合成生物学,聚焦生物-材料杂合体的设计与合成技术,通过将半导材料整合至生物体(微生物、植物等),利用光电特性优异的材料捕获光能并传递至细胞内,为生物体提供额外能量来源,从而增强其光能驱动的代谢与合成能力,开发杂合体在农业、能源和环境等应用。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hemistry、Chemical Review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上。招聘信息:课题组现招聘有合成生物学、微生物学、电化学、光电催化、半导体材料等相关背景的博士后2名,开展微生物细胞工厂的设计与优化、纳米材料与细胞杂合以及利用光电技术驱动生物反应等技术的研究,欢迎对合成生物学与材料交叉领域感兴趣的同学前来咨询并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联系邮箱:gaoxiang@siat.ac.cn)。文章上线截图图1:碳量子点材料的闭环生产系统在增强自然光合作用及农业与生物制造中的应用示意图图2:碳量子点材料提高了蓝细菌的光合作用效率图3:碳量子点材料提高了拟南芥的光合作用效率
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有重要临床意义,然而,天然生理生化靶标的检测策略受限于样品的高度异质性影响,常伴随严重假阴性漏检、假阳性干扰,严重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突破该瓶颈,发展了覆盖异质循环肿瘤细胞的精准无损分离策略,并开展探索下游药敏测试方面的应用。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有重要临床意义,然而,天然生理生化靶标的检测策略受限于样品的高度异质性影响,常伴随严重假阴性漏检、假阳性干扰,严重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突破该瓶颈,发展了覆盖异质循环肿瘤细胞的精准无损分离策略,并开展探索下游药敏测试方面的应用。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王怀雨研究员团队在循环肿瘤细胞高效分离及药敏测试技术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A phenotype-independent'label-capture-release' process for isolating viable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real-tim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基于“标记-捕获-释放”步骤的泛癌种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及其药敏性测试技术)为题发表于高水平综合期刊The Innovation。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劳智奇、任晓雪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伟高级工程师、王怀雨研究员为通讯作者。CTC是脱离肿瘤病灶、进入并存活于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其出现是肿瘤扩散、转移的早期标志性事件。因此,CTC检测具有发现肿瘤转移、预后评估等多重临床意义。现有CTC检测主要基于天然生理生化靶标,存在对异质CTC覆盖不够、检测结果干扰严重、下游应用受限等不足。本文从肿瘤细胞普遍存在异常糖代谢出发,探索利用代谢糖标记(Metabolic glyco-labeling)在细胞表面构建均质靶标(neo-marker)来高度覆盖异质CTC,并针对该靶标开发基于生物正交反应和可逆反应的捕获和释放策略,在≥10种不同癌症中实现精准、无损分离异质CTC,并拓展建立基于痕量CTC的下游实时药敏测试策略。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经费的资助。
人工合成的聚酰胺作为一类重要的工业材料,在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材料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然而,合成聚酰胺12的核心化学单体长期以来被少数几家公司垄断,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供应风险。此外,聚酰胺12的合成依赖于石油提取,且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开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聚酰胺12合成技术显得尤为必要。人工合成的聚酰胺作为一类重要的工业材料,在汽车制造、输油管道、电子电器、运动器材及医疗等行业具有广泛应用,全球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聚酰胺材料消费市场,年需求量达数百万吨。然而,合成聚酰胺12的核心化学单体长期以来被少数几家公司垄断,给企业带来较大的供应风险。此外,聚酰胺12的合成依赖于石油提取,且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开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聚酰胺12合成技术显得尤为必要。近日,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合成生物化学研究中心的Howard H. Chou课题组在Metabolic 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12-aminododecanoic acid from biomass sugars”的重要研究成果。生物合成聚酰胺12的化学单体12-氨基十二烷酸(ADDA)面临两大技术瓶颈:其一,中间体十二烷酸(DDA)对底盘细胞具有毒性;其二,过氧化副产物十二烷二酸(DDDA)的积累会降低产率且增加生产成本。本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阐明了这两个技术瓶颈的机制,并开发了高产菌株。该项研究不仅深化了对DDA、ADDA和DDDA生物合成机理的理解,还为多种聚酰胺的绿色生产提供了新思路。生物合成ADDA的研究目前主要使用植物油作为原料,面临原料价格高、与食品生产形成资源竞争以及伴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多种挑战。此外,生物合成ADDA的过程中会积累大量的DDDA,其合成机制至今尚不明确(Schrewe et al.,2013;Ladkau et al.,2016;Ahsan et al.,2018)。尽管已有研究利用葡萄糖合成了471.5 mg/L的ADDA,但DDA的细胞毒性问题仍限制了产量和产率的提升(Ge et al.,2025)。虽然生物合成ADDA为聚酰胺12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新范式,但要实现绿色合成,仍需解决原料选择、DDDA积累以及DDA细胞毒性等问题。解决DDA的细胞毒性问题DDA添加和硫酯酶(UcfatB)表达实验表明,DDA对在生长中的细胞具有毒性,并提示过度的UcfatB表达会导致细胞进入不利于合成DDA的状态。研究推测,利用群体感应表达(QSE)系统可能有助于调节UcfatB表达,从而促进DDA的合成。在细胞密度较低时,QSE系统可以在细胞较敏感的早期生长阶段将UcfatB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避免细胞毒性,同时实现DDA的积累。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加,在敏感阶段过后再提高UcfatB表达,可以最大化DDA的产量。与组成型表达系统相比,使用QSE系统在不诱导细胞毒性的情况下提高了DDA的产量。通过结合烷烃转运蛋白(AlkL)与QSE系统,进一步优化了该系统的动态性能,提高了表达强度和均匀性,并且降低了背景表达水平。解决DDDA积累的问题在将DDA转化为ADDA的过程中,中间体12-氧代十二烷酸可能被不可逆地氧化为DDDA。过往研究证明,在大肠杆菌中敲除具有醛还原或氧化活性的酶可以提高芳香醛的积累(Kunjapur et al.,2014;Butler et al.,2023)。本研究通过敲除16个醛脱氢酶和还原酶,成功减少了DDDA的积累。利用葡萄糖和纤维二糖合成ADDA基于对DDA细胞毒性和DDDA合成机制的深入理解,研究人员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改造,使其能够将葡萄糖和纤维二糖转化为ADDA,同时减少DDDA的积累以及DDA对细胞生长的负面影响。在以纤维二糖为主要碳源的条件下,菌株M997实现了509 mg/L的ADDA产量。菌株M1001在15升发酵罐中达到了1035 mg/L,从糖到ADDA的转化率为5%,且未检测出DDDA的积累。为了实现从葡萄糖和纤维二糖合成ADDA的一步法发酵工艺,本研究阐明了生物合成ADDA的瓶颈问题机制,发现生长中的细胞对DDA积累速率比最终DDA浓度更为敏感,解析了对DDDA积累的关键基因。研究通过改善QSE系统的性能,更严格地调控酶的转录,显著提高了DDA和ADDA的合成效率。最后,开发的一步法生产ADDA工艺实现了迄今为止从糖合成ADDA的最高产量和产率,为未来更可持续地生产ADDA、聚酰胺12及其它聚酰胺产品提供了新的思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毕业生高海鑫及研究助理方强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正高级工程师Howard H. Chou为文章的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以及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持。 论文上线截图图 1.优化了QSE系统来精细控制DDA的合成。(a)OD600和DDA产量由组成型启动子或基于QSE系统表达UcfatB。(b)基于QSE系统在不同诱导剂浓度下的表达强度。(c)对携带基于QSE系统并表达mCherry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图 2. 解析DDDA合成的机制。(a)依次敲除7个醛脱氢酶,以及(b) 单独敲除9个醛氧化酶或还原酶对DDDA积累的影响。图 3. 高效从糖合成ADDA的菌株。(a) M631在表达与OsmY融合的β-葡萄糖苷酶(M997)并以纤维二糖为主要碳源。(b) M1001的发酵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