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北部发育有天井山和米仓山两个相邻的古隆起(图1),古隆起及其周缘地区是现今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该地区多个地层中广泛存在的油苗、油砂和固体沥青指示其经历过规模生排烃且极具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古老含油气系统的油源问题,前人(包括本团队早期的工作,Wu et al., 2012)利用生物标志物分析、干酪根总碳同位素分析以及沥青Re-Os同位素年龄分析等指标开展了相关烃源对比工作,将该区域的主力烃源岩层锁定在震旦系与寒武系地层。然而,受制于震旦系与寒武系烃源岩在沉积和生物演化上的连续性,如何有效区分这两套烃源岩及它们对生烃的贡献一直是个难题,且严重制约了该区域深层油气的进一步勘探。 图1 四川盆地北部天井山和米仓山隆起区地质背景图 针对上述问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方新焰博士后及吴亮亮副研究员,利用催化加氢热解技术释放的键合态生物标志物指标、干酪根/固体沥青总碳同位素值以及微量元素等指标,深入开展了天井山与米仓山地区两个古老海相油气系统的烃源及成藏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天井山地区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油气主要以相对较低的成熟度(等效镜质体反射率(EqVRo) < 1.0%)、轻的δ13Corg值(-34.0‰ ~ -38.4‰)、C29-规则甾烷优势、以及富集V和Mo元素、强烈亏损Bi元素为特征。而米仓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中的固体沥青具有较高的热演化程度(EqVRo) > 2.0%、稍重的δ13Corg值(-27.5‰ ~ -36.0‰)、C27-规则甾烷优势、以及微弱富集Mo元素、强烈亏损Rb和Bi元素等特征。进一步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天井山地区寒武系-侏罗系地层中的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而米仓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中的固体沥青主要来源于震旦系陡山沱组烃源岩。 图2 四川盆地北部天井山和米仓山隆起区震旦系-寒武系含油气系统的演化示意图 通过含油气系统分析表明,天井山地区的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从三叠纪的印支运动开始就不断地通过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滑脱层等通道运移至地表等埋深相对较浅的层系当中,避免了长期的深埋热蚀变过程(图2)。而米仓山地区的灯影组古油藏(主要来源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一直深埋至白垩纪的燕山运动后才抬升至地表,此时其内的古油藏早已全部热裂解成固体沥青。本研究还表明键合态规则甾烷和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以及δ13Corg值是四川盆地深层油气源示踪的有效指标,两个隆起区之间的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如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等)相比隆起区具有相似的运移条件和更好的保存条件,有望在未来震旦系-寒武系油气勘探中取得突破。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油气领域国际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该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2150)、中科院先导专项(XDA14010103)和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OGA2020-1)等资助。 论文信息: Fang Xinyan(方新焰), Geng Ansong(耿安松), Liang Xiao(梁霄), Cheng Bin(程斌), Li Yun(李芸), Jiang Wenming(蒋文敏), Wu Liangliang(吴亮亮)*, 2022. Comparison of the Ediacaran and Cambrian petroleum systems in the Tianjingshan and the Micangshan uplifts, northern Sichuan Basi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45, 105876. Wu Liangliang, Liao Yuhong, Fang Yunxin, Geng Ansong*, 2012. The study on the source of the oil seeps and bitumens in the Tianjingshan structure of the northern Longmen Mountain structure of Sichuan Basi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37(1), 147-161. 论文链接
李剑平团队设计并训练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浮游生物自动着色算法,命名为IsPlanktonCLR网络。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李剑平博士团队在海洋观测机器视觉算法研究中取得新突破,设计发展了一种深度学习图像着色算法,可将水下原位拍摄的海洋浮游生物灰度图像自动着色为天然色彩,着色效果极为接近人眼观察。最新研究论文以Colorization for In Situ Marine Plankton Images为题,被国际机器视觉三大顶级学术会议之一的欧洲机器视觉大会(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2022 ECCV,10.23日-27日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召开)接收发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大学硕士研究生郭冠男为第一作者,李剑平博士为论文通信作者,来自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数据科学家参与本课题的合作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体内治疗和疗效评估研究。该研究首先通过传统的micro-CT、病理染色、临床评分等方法对治疗后的关节病灶中骨及软骨破坏、免疫和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M@P-siRNAsT/I具有很好的在体治疗效果。同时,研究人员通过无标记多光谱光声成像方法对关节病灶的血氧饱和度进行连续监测,发现治疗后的关节病灶乏氧状态得到有效缓解,这一结果得到乏氧相关蛋白HIF-1α的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的进一步证实(图5)。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策略方面,突破了传统思路,针对复杂多样的炎症微环境,创新性抑制多个促炎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调控RA炎症微环境,清除ROS、缓解乏氧等,起到“双管齐下”的治疗效果;在RA微环境靶向识别方面,利用内源性仿生递送体系天然的炎症趋向特性,解决了基于传统供受体特异识别策略所存在的易脱靶的困境;在成像引导和治疗评估方便,采用光声成像技术,解决了荧光成像在关节成像时穿透浅、无深度信息的难题,可以获取关节病灶三维实时分子信息,为RA的在体精准治疗提供图像信息,同时还可以对治疗时的血氧等功能信息变化进行监测,为RA的预后评估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本论文第一作者为深圳先进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市龙岗人民医院)联合培养博士后陈建海博士。通讯作者为深圳先进院陈敬钦副研究员、刘成波研究员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Jonathan L. Sessler教授。深圳先进院为文章的第一单位。本工作特别感谢深圳先进院张鹏研究员和宋亮研究员、牛津大学Adam博士、龙岗人民医院王本国教授、深圳人民医院张海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方驰华教授的指导和大力支持。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美国Robert A. Welch基金的支持。 参考文献 1.S. A. Jones, B. J. Jenkins, Recent insights into targeting the IL-6 cytokine family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 and cancer. Nat Rev Immunol 18, 773-789 (2018). 2.G. R. Burmester, J. E. Pope, Nove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The Lancet 389, 2338-2348 (2017). 3.K. Chaudhari, S. Rizvi, B. A. Syed, Rheumatoid arthritis: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 Nat Rev Drug Discov 15, 305-306 (2016). 4.E. V. Arkema et al., Are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still at an increased risk of tuberculosis and what is the role of biological treatments? Ann Rheum Dis 74, 1212-1217 (2015). 5.J. Chen et al., Tocilizumab–Conjuga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NIR-II Photoacoustic-Imaging-Guided Therap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dv Mater 32, 2003399 (2020).
深圳先进院朱英杰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朱英杰课题组的副研究员周魁魁(目前为康复大学助理教授),助理研究员徐花和博士生卢珊珊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为论文第一单位;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何苗研究员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论文得到了Erwin Neher教授、孙坚原教授、毕国强教授和陈晓科教授等人的宝贵建议和帮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和深圳市科创委等项目的资助。 NAcBLA神经元和NAcPVT神经元分别投射到不同的下游脑区 两条平行的NAc神经环路分别调控奖赏和厌恶 参考文献 [1] Liu, Z., et al., A distinct D1-MSN subpopulation down-regulates dopamine to promote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Cell Res, 2022. 32(2): p. 139-156. [2] Klawonn, A.M. and R.C. Malenka, Nucleus Accumbens Modulation in Reward and Aversion. Cold Spring Harb Symp Quant Biol, 2018. 83: p. 119-129. [3] Kupchik, Y.M. and P.W. Kaliva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Pathways of the Nucleus Accumbens are not What You Think.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7. 42(1): p. 369-370. [4] Stuber, G.D., et al., Excitatory transmission from the amygdala to nucleus accumbens facilitates reward seeking. Nature, 2011. 475(7356): p. 377-80. [5] Zhu, Y., et al., A thalamic input to the nucleus accumbens mediates opiate dependence. Nature, 2016. 530(7589): p. 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