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创新路上的“点睛”之笔——深圳40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朱汉斌 见习记者丁宁宁 刁雯蕙 

  8月26日,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迎来40岁生日。

  40年来,深圳以改革的锐气、开放的姿态和实干的精神,从一个边陲农业县发展到人口过千万的国际化大都市,GDP也从1979年的1.79亿元升至2019年的2.69万亿元,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深圳速度”。

  敢闯敢试 创千余项国内第一 

  新中国的第一只股票、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工资制度、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40年里,敢为人先的深圳,创造出1000多项“国内第一”。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圳的发展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缩影。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与深圳市有着深厚的合作渊源。早在1985年,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创办了第一个高新科技产业园——深圳科技工业园。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该园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始于1999年的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是“中国科技第一展”。作为高交会“资深”主办单位和重要展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年均50家单位超过300余项成果参展,持续为深圳带来科技创新力量。

  2006年2月,经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落地南山区,深圳迎来了首个国立科研机构,特区也有了“国家队”。

  作为新兴研发机构,深圳先进院从最初的5人团队发展到今天的3000余人规模;从早期以集成技术为主,到今天布局人工智能、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学领域,截至今年7月底,深圳先进院合作孵化企业近千家,专利申请总量达9152件,累计输出人才1.3万。

  “深圳先进院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的突破。”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对《中国科学报》说,回忆过去14年,深圳先进院的贡献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新型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为全国提高科研管理效率蹚出一条新路;二是通过14年海外招聘,建立了一支国际化、年轻化的科研队伍;三是融城融湾,把科研和产业化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四是开放办院,建立了适合年轻人的“创新无极限”的文化氛围。

  从2007年高交会上承办国内首次机器人专展,到牵头成立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深圳先进院带动并见证深圳市机器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深圳先进院院长特别助理、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表示,近年来,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成长为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头羊。目前协会会员企业近500家,产值近1000亿元,已发展成为国内机器人领域会员数量和产值规模最大的地方性协会。

  2017年12月,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共同推进建设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书》。根据该协议,中科院整合全院资源,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力支持深圳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引擎。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就像是集结号,我希望更多有志之士能够听到时代的声音,投身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见证历史、参与历史、创造历史的领军者与弄潮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对《中国科学报》说。

  创新驱动 支撑深圳高质量发展 

  从诞生那日起,创新基因就深植深圳发展的血脉中。

  深圳特区建立40年,探索出一条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科技创新改革向纵深推进,通过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2014年,一位年轻人从哈佛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来到深圳先进院,从此与深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组建一个实验室开始,扩大到研究中心,如今随着研究所、研究院的成立,他已成为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大设施首席科学家。

  做到这些,刘陈立仅用了6年时间。

  “因为深圳创新氛围浓厚、充满活力,敢于让年轻人挑重担,所以大家才能如此快速成长,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各位领导和师长们的帮助,以及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今年正巧40岁的刘陈立对《中国科学报》说。

  目前,深圳先进院合成所拥有近700人的人才团队,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力量,其参与建设的重大装置、科研载体、各类项目获批经费超20亿元。

  从建市之初科研院所“零”起步,到如今建成各类创新载体2584家、集聚各类人才600万、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深圳已经成为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应当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坚持打基础、谋长远,聚焦突出问题,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8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发布表决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其中不少制度设计均为国内首创,该条例将于11月1日起施行。

  2017年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所做的准备。在已启动建设的10家广东省实验室中,有4家由深圳举办或参与。

  近年来,深圳构建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崛起,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成立于1987年的华为,和经济特区一起成长,千锤百炼始成钢,业务已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30亿人口,已经成为ICT产业的领军者,也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标杆。

  2007年,华大南下深圳,深圳的开放和包容给了华大茁壮成长的土壤。13年来,华大凭借自己从未改变的“痴心”、过硬的科研实力、“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深圳这片沃土上迎来了一次次曙光。截至7月7日,华大已累计在国际顶级期刊CNNS上发表文章384篇,其中,有368篇为来到深圳后发表的。

  如今,深圳科技型企业超3万家,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漫山遍野”的良性格局。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圳商事主体总量超340万家,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徐扬生认为,“深圳的成功离不开开放、包容、年轻、富于活力的特质,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锐气与勇气,这是这个城市能够持续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最顶尖人才到这个城市创新创业的魅力所在。”

  先行示范 乘教育的翅膀腾飞 

  深圳特区成立后,数以十万计怀揣梦想的人蜂拥而来。

  然而,深圳教育底子薄弱。1979年,深圳没有高校,普通中学、小学分别只有24所、238所,中学升入大专以上的人数,直到1980年才实现零的突破。

  1983年,深圳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设立。该校始终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标杆,被称为“内地进步最快高校”。建校37年来,共培养了20余万校友,其中80%扎根深圳。

  时光回溯到2007年年初,“南方科技大学”首次在深圳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2010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筹办南方科技大学;2018年5月,南科大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快速完成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南方科技大学发展最大的优势是地处深圳。”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曾这样说。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落地深圳,截至2019年年底,该校引进教师约360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7名,各国院士或相当水平高端人才16名,国家级专家等31名,省市认定人才、后备研究人才近200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王丛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变化日新月异,感触最深的就是深圳对于教育越来越重视,“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深圳在财政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就整个内地来说,都是力度非常大的”。

  2019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致函深圳市政府,同意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纳入省高校设置“十三五”规划,标志着该校正式进入筹建阶段。该校选址光明科学城,将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和深圳市共同举办、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旨在打造一所具有特区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公办高校,一所世界一流、“高精尖”的研究型大学。

  在深圳迎来40岁生日的前两天,大湾区颜值最高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迎来第一批师生进驻。该校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必将不负众望,为深圳输出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技术科技成果、高水平研发机构,与深圳这座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市一起迈向新征程、续写新辉煌。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深圳吹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号角。

  “如果说,40年前,深圳被时代赋予了不凡的使命,那么今天,深圳再次面临这样的时刻,等待我们的是更加宏伟的蓝图和更令人振奋的事业。”徐扬生对《中国科学报》说。

  《中国科学报》 (2020-09-01 第1版 要闻)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