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阎贫研究员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在南沙群岛北部海区取得重要地质发现。通过分析多波束与多道地震资料,研究人员揭示了该区域存在多个高达千米的羽状流,这些羽状流具有显著的含气特征,推测区内可能存在活跃的海底油气泄漏。研究团队在南沙群岛北部九章盆地通过多波束及多道地震数据分析,获得了该区域海水和地层的反射结构和海底地形地貌图。发现了该区域海底麻坑和多个羽状流,其中羽状流最高达1300米、底宽1300-1400米,与海马冷泉区羽状流相比,高度更高,是目前为止南海发现的最大羽状流。近十年的观测结果对比发现,该区域油气泄漏非常活跃,越来越强。例如,在同一个麻坑、不同时间(2013年和2020年)发现了两次巨型羽状流;在2018-2020年期间,一个麻坑深度突然增加了20米,另外出现一个新的麻坑,长248米、宽90米、深16米。此外,研究区断裂发育,存在多个泥底辟和含气带,其顶部地震速度明显低于围岩速度,这些都是油气藏存在和泄露的直接证据。这些发现预示着南沙群岛北部可能存在丰富的油气资源,应该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这一发现不仅对于理解被动大陆边缘甲烷渗漏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为未来南沙的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区域目标。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期刊上,论文作者包括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彦林、副研究员于俊辉、研究员阎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涂广红等。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享航次的支持。相关论文信息:Wang,Y.,Tu,G.,Yu,J.,Yan,P.,Ma J.,Tian Z.,Chen C.,2024. 1300-m-High gas plume from pockmarks in the north Nansha waters,South China se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164,106868。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24.106868.图1 南沙盆地分布图2 九章盆地麻坑区海底地形及其变化图3 九章盆地多道地震剖面(a)和多波束(b)显示的羽状流、泥底辟和含气带
相分离作为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形成无膜结构,在生物体的发育和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植物光周期调控因子CONSTANS (CO)蛋白能够与核转录因子NF-YB2和NF-YC9互作,共同激活开花关键基因FLOWERING LOCUS T (FT)的表达,进而促进植物成花转换。而相分离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以及具体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农生中心侯兴亮研究员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缪岩松副教授通过合作研究揭示了相分离在植物开花过程中的具体调控机制。研究发现CO、NF-YB2和NF-YC9蛋白在植物中可形成相分离,为深入解析其具体的形成机制和调控功能,研究人员分别利用原生质体、体外实验体系以及转基因植株检测这些转录因子对FT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发现,CO蛋白在光信号响应下逐渐积累,并从扩散状态形成聚集的渗透簇,这一过程依赖于B-box基序;而NF-YB2和NF-YC9与CO通过多价共组装,维持CO液相凝聚体组装状态和转录活性,阻止CO抑制性慢扩散凝聚体的形成,后者会阻碍FT表达的激活。为了探明NF-Y因子如何维持CO/NF-YB2/NF-YC9凝聚体具有流动性,从而开花基因的转录激活。研究人员发现NF-YC9的内在无序区域(IDR)包含一个多谷氨酰胺(polyQ)基序,通过优化谷氨酰胺残基重复次数能够调节CO/NF-YB2/NF-YC9凝聚体的功能物质属性,并影响CO的功能。CO/NF-YB2/NF-YC9识别特定的FT启动子,形成的CO/NF-YB2/NF-YC9/FT凝聚体具有液相流体性,从而允许FT的转录激活。该研究揭示了相分离在植物成花转换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阐明植物如何通过调控转录因子凝聚体状态这一微妙的策略精确控制开花进程,为植物光周期成花途径机制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博士后黄翔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马智明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侯兴亮研究员和缪岩松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广州市科技计划、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embopress.org/doi/full/10.1038/s44318-024-00293-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如大坝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泊固有的水文节律,使湖泊成为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沉水植物作为湖泊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起重要调节作用。自2010年来,洞庭湖沉水植被退化严重,部分区域甚至消失,对湖区生态环境健康构成较大威胁。自三峡大坝运行后,洞庭湖水文情势巨变,旱季延长,落水期提前,使以前未暴露的湖底出露时间延长,在旱季出现了大面积的底泥板结现象。然而,有关底泥板结对沉水植被的影响以及特定水文条件改变后如何恢复是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特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如大坝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泊固有的水文节律,使湖泊成为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之一。沉水植物作为湖泊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起重要调节作用。自2010年来,洞庭湖沉水植被退化严重,部分区域甚至消失,对湖区生态环境健康构成较大威胁。自三峡大坝运行后,洞庭湖水文情势巨变,旱季延长,落水期提前,使以前未暴露的湖底出露时间延长,在旱季出现了大面积的底泥板结现象。然而,有关底泥板结对沉水植被的影响以及特定水文条件改变后如何恢复是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特征。针对上述问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谢永宏研究员团队依托洞庭湖站研究平台,结合野外调查和受控实验等方法,分析了底泥板结特性及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多种底泥修复措施对沉水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底泥板结后0~10 cm沉积物层的土壤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大颗粒团聚体(>2mm)的比例在板结底泥(63.93–85.88%)较未板结底泥(2.80–13.17%)显著增加,土壤TN、TP和SOC含量有所上升,土壤pH有所降低;2)板结底泥中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显著高于未板结底泥,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板结程度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则主要受垂直深度的影响;3)底泥板结不利于沉水植物定植和建群,如降低了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减少了最大根长但增大了平均根径,同时板结和水位的共同作用导致沉水植物整体根系变短;4)底泥修复措施对沉水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不同:一方面单独底泥疏松处理可以增加沉水植物生物量,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沉水植物生长和建群,另一方面底泥疏松+凋落物添加(如苔草、南荻)的联合处理在不同生长型沉水植物间(如底栖型、直立型、冠层型)表现出特异性响应,如:疏松+苔草处理显著提高了冠层型沉水植物(轮叶黑藻和穗花狐尾藻)的生物量,但对直立型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和微齿眼子菜)而言是增大了根茎比。未来在恢复沉水植物时,可以根据沉水植物生长型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底泥修复措施,以达到最佳效果。上述结果以Sediment hardening changes the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of sediment and has potential effects on submerged macrophytes和Response of submerged macrophytes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to multiple sediment remediation measures for hardened sediment为题近期分别发表在Plant and soil和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资助。洞庭湖底泥板结状况和受控实验平台
植物与菌根真菌之间的互利共生(菌根)是植物-微生物共生互作的主要模式,它能够促使植物积极响应并适应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从而进入新的生境乃至占领新的生态位,最终推动物种分化。真菌异养植物(Mycoheterotrophic plants)是植物-真菌互作驱动植物进化的经典案例,以其独特的营养方式、与光合自养植物截然不同的进化方向备受关注。真菌异养植物没有叶绿素,依赖真菌而生存,二者之间互作关系从祖先的互利共生转变为寄生,且在这种关系转变过程中往往发生真菌合作者的转变,同时伴随着真菌特异化的发生。真菌合作者的转变使得真菌异养植物能够拓展新的生态位,进入不同于光合自养祖先的生境(通常是阴暗、潮湿的森林地表层)并生存,进而发生物种分化,这也是植物-真菌互作推动植物多样性分化的具体体现。真菌异养植物通常比光合自养植物具有更高的真菌特异性(Fungal specificity),即其只与较少的真菌形成互作关系,且这些真菌往往具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然而,当前对真菌异养植物的起源与进化历程知之甚少,其共生真菌转变及特异化发生的生态机制仍困扰着众多研究者。为探究这一科学问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赵中涛副研究员利用真菌异养植物的模式植物类群-水玉簪属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团队对水玉簪属各物种开展了广泛采样,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对水玉簪属7个植物种、16个居群开展了伴生植物调查和微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真菌异养植物不依赖于特定的植物类群,而是能够与绝大多数伴生植物形成互作关系以获取真菌营养,且不同生境的共享真菌可能为其生境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研究进一步发现,导致真菌特异性形成的因素不仅是植物方营养方式的转变,生境迁移也明显促进了植物中真菌特异性的发生。相关研究结果以“Not only transitions in nutritional modes but also niche shifts facilitate mycorrhizal fungal specialization in Burmannia”为题,发表在国际生态经典期刊Functional Ecology(《功能生态学》)。华南植物园赵中涛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奠湘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文章链接:https://bes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365-2435.14706图1. 水玉簪属不同营养型植物。图2. 水玉簪及其伴生植物中菌根真菌的系统发育结构。A.水玉簪不同物种中真菌群落系统发育结构;B.伴生植物中菌根真菌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C.水玉簪与伴生植物中真菌群落的关系;D.水玉簪伴生植物中真菌群落的聚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