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南海所 | 南海冷泉沉积物中钼同位素特征:揭示甲烷渗漏与钼富集机制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冷泉与水合物研究团队在冷泉活动强度示踪和元素富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南海东沙海域的水合物钻孔岩芯,通过沉积物中钼同位素(δ98Mo)的研究,揭示了冷泉沉积物中钼的富集机制,并指出钼同位素具有示踪冷泉活动强度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金梦(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论文第一作者,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牛为论文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陈芳、德国汉堡大学教授Jörn Peckmann、美国朱尼亚塔学院教授Ryan Mathur、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Linda Godfrey,以及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多福。海洋沉积物释放的甲烷对海底生态环境乃至地球气候系统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在海底冷泉沉积物中,钼(Mo)的富集与甲烷释放事件密切相关,这些沉积物可能是海洋中潜在的钼汇。然而,冷泉沉积物中钼富集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区域的钻孔沉积物(GMGS2-8、GMGS2-16)进行了钼同位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冷泉沉积物中的自生钼同位素组成(δ98Moauth=0.18‰~3.31‰,NIST SRM 3134)与现代富含铁、贫硫化氢的沉积物以及弱缺氧沉积物相似。图1 研究站位所在位置示意图,南海东沙水合物钻孔GMGS2-8、GMGS2-16其中较高的自生钼同位素(δ98Moauth>1.5‰)反映了较低甲烷渗漏情况下,海水中的钼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沉积物孔隙水中,并在硫化环境中转变成硫代钼酸盐,导致钼同位素分馏。而自生钼同位素值的降低与沉积物Fe/Al和Mn/Al的升高则表明,在甲烷渗漏强烈的情况下(存在甲烷气泡),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颗粒的穿梭过程更为活跃。图2 (a)南海冷泉沉积物自生Mo同位素组成与Mn/Al关系,(b)与Fe/Al关系,(c)自生Mo和Mo同位素组成指示Mo来源研究认为,在甲烷渗漏通量较低时,沉积物中的钼主要来源于海水中钼的向下扩散。而在甲烷渗漏强度较高时,向上的甲烷气泡和羽状流促进了大量铁和锰从沉积物深部释放到上层水体,这些释放出的铁和锰遇到氧化的底层水后形成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颗粒。这些颗粒从海水中吸附钼,随后又回到沉积物中,在缺氧条件下分解释放出钼。释放出的钼被沉积物孔隙水中的硫化氢固定,最终导致冷泉沉积物中钼的富集。本研究揭示了铁锰颗粒穿梭过程在甲烷渗漏区域钼封存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冷泉沉积物中的钼同位素组成有潜力作为限定甲烷渗漏强度的地球化学指标。图3  冷泉沉积物Mo同位素富集机制示意图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研究研究重大项目共同资助。论文信息:Jin,M.,F. Chen,N. Li*,J. Peckmann,R. Mathur,L. Godfrey,and D. F. Chen (2024),Isotope evidence for the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molybdenum in methane-seep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past seepage intensity,Geochim Cosmochim Ac,373,282-291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4001728?via%3Dihub
    2024-12-25
  • 广州健康院在一类阻转异构体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课题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辅助,实现了钯催化吲哚芳基异腈的C-H亚胺基环化反应,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多种稠环吲哚骨架的阻转异构体。相关研究成果以“DFT-Assisted Atrop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e-Fused N-Heteroaromatic Frameworks through Palladium-Catalyzed C-H Imidoyl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催化期刊ACS Catalysis上。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朱强/罗爽课题组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辅助,实现了钯催化吲哚芳基异腈的C-H亚胺基环化反应,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多种稠环吲哚骨架的阻转异构体。相关研究成果以“DFT-Assisted Atrop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Indole-Fused N-Heteroaromatic Frameworks through Palladium-Catalyzed C-H Imidoyl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催化期刊ACS Catalysis上。(ACS Catal.2025,15,255–264)“阻转异构体(Atropisomer)”是指由于空间位阻或电子效应导致的单键旋转受阻的构象,表现出与其他立体生成元素相似的对映体特征。轴手性双(杂)芳基作为一种重要的阻转异构体,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并在不对称催化和功能材料领域具有重要应用。近年来,不对称合成双(杂)芳基阻转异构体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各种策略中,借助过渡金属催化的芳基C-H键直接官能化,已被认为是将自由旋转的双(杂)芳基转化为旋转受限阻转异构体的有效手段。然而,前手性双(杂)芳基通常需要导向基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那些能提供空间位阻的取代基的多样性。团队在实验前首先利用DFT计算来解决芳基异腈手性控制相关的问题。核心问题在于中间体的异构化速率与还原消除速率接近,导致产物缺乏立体选择性。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差向异构化与还原消除之间的速率差异,使中间体在还原消除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立体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取代基为OTMS时,产物的立体选择性能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底物种类繁多以及合成过程复杂,DFT的提前预测显著提高了整体效率并减少了实验工作量。综上,朱强/罗爽课题组发展了对映选择性地合成多种稠环吲哚骨架的阻转异构体的新方法。包括C-C和C-N手性轴的异构体均能有效合成。更重要的是证明了DFT计算在辅助不对称反应设计和提升对映选择性方面的可靠性,为未来化学合成领域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2024届博士毕业生王希龙,通讯作者是朱强研究员、罗爽研究员、罗宇博士和南宁师范大学黄俊副教授。徐家丽同学(南宁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和王垣予同学也参与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论文链接图1 DFT辅助的钯催化对映选择性C-H键亚胺基环化反应图2 通过DFT计算筛选模板底物
    2024-12-24
  • 南海所|华南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新发现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博士孙李恒、研究员张运迎和研究员孙珍等在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在华南中生代陆弧深部识别出起源于富集软流圈的石榴石辉石岩组分,这对理解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陆弧是板块俯冲体系中大量岩浆产生的场所,也是地球陆壳生长的主要工厂。这些过程通常被认为与起源于俯冲流体或熔体的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陆弧区也陆续发现了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然而,由于碱性玄武岩在陆弧区分布稀少,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俯冲带特有的熔融产物,碱性玄武岩携带着不同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的信息,在揭示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和俯冲动力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团队以华南陆弧为研究靶区,对陆弧中的碱性玄武岩(IODP U1504站位)开展了主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和40Ar/39Ar定年研究。研究发现,华南中生代陆弧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21Ma,具有典型的大洋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的高Nd同位素值(3.5-3.7)、低Sr同位素值(0.7034-0.7040)和低La/Nb比值(0.5-1.0)表明它们主要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与华南内陆碱性玄武岩相比,U1504碱性玄武岩具有较低的K2O/Na2O、Zr/Sm、Zr/Y、Nd同位素值和Hf同位素值,这指示了少量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加入。富集的Nb、Ta、轻稀土元素,轻度亏损的Zr、Hf、Ti以及高Fe/Mn、Sm/Yb和低CaO的特征表明U1504碱性玄武岩的地幔源区主要为石榴石辉石岩。研究人员提出,地幔源区中的石榴石辉石岩可能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断裂的背景下,上涌的软流圈地幔与俯冲板片边缘相互反应形成,这种相互作用促使陆弧地幔组分多样化。结合已有的碱性玄武岩资料,研究人员认为华南陆块之下富集的软流圈地幔自晚中生代以来由内陆向沿海依次形成,这可能与俯冲板块断裂控制下的软流圈深部侧向和垂向流动有关。参与本项工作的还有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苗秀全博士和李瑞隆博士研究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张万峰高级工程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广东省人才团队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Sun,L.,Zhang,Y*.,Sun,Z*.,Miao,X.,Li,R.,Zhang,W.,2024. Origin of the Site U1504 alkaline basal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nsights on deep mantle diversity and subduction dynamics under continental arc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30/B37471.1图1 研究区地质概况和样品位置图2 U1504碱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图3 华南陆弧区晚中生代碱性玄武岩成因模式图
    2024-12-23
  • 广州地化所李建峰等-JGR:透辉石多晶集合体在300MPa高压和不饱和条件下的位错蠕变
    作为上地幔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单斜辉石可以储存比其他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更多的结构水;而且由于地幔不均一性、交代作用和地壳循环等,透辉石在上地幔局部区域富集。因此,研究水对单斜辉石流变行为的影响对于理解上地幔很多地质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已有的流变学研究多针对壳源的Sleaford Bay次透辉石开展,且含水实验多采用滑石脱水组装在水饱和条件下开展,过剩的颗粒边界水,很可能高估水对单斜辉石流变行为的影响;且自然界中的岩石塑形变形多发生在水不饱和条件下。为了更好地理解上地幔中单斜辉石的流变行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李建峰博士与宋茂双研究员等采用含有一定量结构水的天然透辉石颗粒(富镁,与幔源单斜辉石成分接近)为初始原料,热压合成水不饱和多晶集合体,然后利用气体介质Paterson流变仪在~300MPa围压、1323-1523K温度和10-6–10-4 s-1应变速率下开展了轴向压缩实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变形实验在水不饱和条件下开展。显微结构观测表明,透辉石多晶集合体主要在位错蠕变域变形(图1);对力学数据拟合获得透辉石多晶集合体在水不饱和条件发生位错蠕变的幂律流变方程参数:应力指数n为 4.3 ± 0.3,活化能Q为427 ± 31 kJ/mol和水含量指数r为1.2 ± 0.2(图2)。将流变律外推到无水和水饱和条件下,发现利用流变律计算的流变强度与由变形实验测定的流变强度基本一致,但在水饱和条件下存在颗粒边界水的贡献(图3)。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透辉石或上地幔单斜辉石发生位错蠕变在无水条件下具有与橄榄石相当的强度,但是在水饱和条件下比橄榄石弱。因而,在上地幔中单斜辉石富集区域,透辉石应当主导岩石变形。图1 透辉石多晶岩变形样品的TEM图像:自由位错、位错网和阵列分布的位错表明透辉石变形在位错蠕变域图2 水不饱和条件下透辉石多晶集合体变形力学数据与流变参数计算图3 流变律外推至无水和水饱和条件以及与实验数据对比图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李建峰为文章第一作者,宋茂双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先导项目(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Jianfeng Li(李建峰),Maoshuang Song*(宋茂双),Hao Wang(王浩),Guinan Zhang(张桂男),Shenghua Mei(梅圣华),Xiaodong Zheng(郑小东),Xiaoning Wang(王晓宁),Zhexuan Jiang(姜哲轩),2024. Dislocation creep of diopside aggregates under unsaturated hydrous conditions at a confining pressure of 300 MP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e2024JB029472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9/2024JB029472
    2024-12-24
  • 《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项目通过验收
        12月15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咨询论证会暨项目验收会。论证专家共9人,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动物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动物园、北京野生动物园及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单位。专家组听取了项目工作汇报,审阅了《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2024-2035年)(评审稿)》,经过充分讨论,认为项目已完成合同书规定的内容,达到预期目标,符合验收考核指标要求,同意通过验收。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物多样性支撑,因此,需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恢复和利用。在保护方面主要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两种形式。我国已建立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就地保护体系,从2021年底起,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植物园在北京和广州先后揭牌,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尚缺乏动物迁地保护体系。基于设立国家植物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为明确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实现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目标,解决现阶段野生动物保护难题,广州市科技局在2023年率先部署了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研究,委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组织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动物研究所、广州动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动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调研编研工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项目组编制了《国家动物园体系建设规划(2024-2035年)》。该规划系统阐述了建立国家动物园的重要意义,提出国家动物园定位、建设思路,开拓性地构建国家动物园体系。后续,项目将通过内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等方式将研究成果上报有关部门,推动形成国家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论证会现场
    2024-12-19
  • 《中国热带亚热带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图谱》出版发行
    近日,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植物分类与多样性研究团队陈华燕副研究员、罗世孝研究员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动物研究所朱朝东研究员主编的《中国热带亚热带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图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传粉昆虫对维持植物的多样性和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研究发现90%的野生植物和75%的粮食作物依赖昆虫传粉来维持种群的繁衍,其中70%由野生的昆虫完成传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入侵、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粉昆虫多样性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由此导致的传粉危机已引起了全世界对粮食和生态安全的担忧。我国幅员辽阔,蜜粉源植物和传粉昆虫种类丰富,但缺乏同时针对两者综合调查,无基础数据库。农林交错带是农业区与林业区之间存在的一个农林过渡生态交错带,在这个过渡带内种植业与林业在时空上交错分布,兼具过渡带边缘效应和脆弱性双重特点。农林交错带保存着丰富的传粉昆虫 资源,也是农作物收获后,传粉和天敌昆虫转移的庇护区。我国东部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及喀斯特森林保存着较为丰富的植物与传粉昆虫资源,是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大面积种植区和冬季果蔬种植发达区,也是农作物授粉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因此对我国东部热带亚热带典型农林交错带的传粉昆虫进行系统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种类与植物互作的信息进行研究,可为后续全面掌握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资源和评估不同类型农林交错带的传粉稳定性奠定基础,同时为传粉昆虫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和农林交错带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课题“东部热带亚热带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资源调查与评估”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历时4年对我国东部热带亚热带的典型农林交错带的传粉昆虫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本书选择项目部分已鉴定的物种优先出版,本书记录了在202种植物上拍摄到了211种传粉昆虫,其隶属于3目27科145属,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202种植物隶属于31目65科171属,其中栽培经济植物33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7种,列入《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易危(VU)及以上等级的有6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及以上等级的有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的植物有6种。《中国热带亚热带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图谱》由昆虫学与植物学科研人员联手完成,创新性地把植物与昆虫互作双方通过图谱同时呈现,详细列出每种传粉昆虫的学名、鉴别特征、地理分布等信息及该种昆虫访花植物的学名。本图谱可为园林管理者、经济植物种植者和和科研人员等提供专业的参考,也是自然教育导师、自然爱好者、公众和游客识别我国东部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和其访花昆虫种类的科普书。《中国热带亚热带典型农林交错带传粉昆虫图谱》封面
    2024-12-22
  • 深圳先进院|开发具有原位生物力学传感的小型磁性软机器人导管(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小型磁性软机器人导管能够在人体复杂的血管系统中实现远程主动转向导航,并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对医生和患者的辐射暴露,因此在微创手术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磁性导管由于缺乏原位生物力学力感知,在微创手术中容易导致组织损伤。小型磁性软机器人导管能够在人体复杂的血管系统中实现远程主动转向导航,并有效减少手术过程中对医生和患者的辐射暴露,因此在微创手术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现有的磁性导管由于缺乏原位生物力学力感知,在微创手术中容易导致组织损伤。11月24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海峰团队联合中北大学李锐锐副教授、悉尼科技大学林滚滚助理教授,在小型磁控机器人导管的原位力感知策略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在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题为“Small-scale magnetic soft robotic catheter for in-situ biomechanical force sensing”的文章。论文上线截图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型磁控机器人导管的原位力感知策略。通过在导管远端同轴集成环形永磁体和基于光纤的力传感器,构建了驱动与感知一体化的磁性软导管(直径为2.3mm),实现了远程主动转向导航与高灵敏度生物接触力学感知。在管腔穿行过程中,磁性软导管通过力学传感器检测与生物组织接触时力的增加来识别障碍物(灵敏度达到0.38nm/mN)。主动转向使导管能够避开障碍物并继续顺利穿过管腔,从而在复杂的管腔系统中安全深入病灶进行精准控制,实现了主动操控与精确力测量的结合。力学反馈显著提高了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特别适用于肺结节经支气管微波消融和心房纤颤射频消融等操作。驱-感一体化的磁控机器人导管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地,研究团队验证了该小型磁控机器人导管在特定微创手术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报告指出,0.1~0.4N范围内的接触力可显著改善心脏消融手术的效果。当远端磁性导管与组织接触时,法向接触力的可控性对有效进行消融具有显著影响。在验证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控制远端磁性导管深入并引导至离体猪心脏的目标病灶,通过外部磁场发生器增加磁场强度,在导管与目标病灶组织接触点迅速产生0.2N的初始接触力。利用反馈回路力控制磁性导管在离体猪心脏中产生可控接触力。通过固定外部磁体,保持外部磁体与环形磁体之间的距离,从而确保接触力保持稳定。如果力值偏离目标值,磁场强度会动态调整,以恢复并保持所需的力水平。通过进一步提高场强,接触力可调整至0.2~1N。这种精确的接触力控制突出了力感应机制在微创手术中的可行性。李锐锐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徐海峰副研究员、刘源副研究员,以及林滚滚助理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本项目受到了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支持。<!--!doctype-->
    2024-11-28
  • 深圳先进院 | 施小山/许琛琦阐述免疫受体的近膜静电调控理论(Nat Rev Immunol)
    日前,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施小山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团队合作,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arge-based immunoreceptor signall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的展望文章,深入探讨了一类普遍存在的信号基序-碱性残基富集序列(basic-residue-rich sequence, BRS)。免疫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与临床应用一直是生物医药的前沿热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最根本的免疫应答反应,也是开发创新免疫疗法的关键。现阶段免疫疗法大多基于免疫受体的信号调控策略,例如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2018年诺贝尔奖)、CAR-T和TCR-T细胞疗法等。日前,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施小山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许琛琦团队合作,在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harge-based immunoreceptor signalling in health and disease”的展望文章,深入探讨了一类普遍存在的信号基序-碱性残基富集序列(basic-residue-rich sequence,BRS)。文章上线截图跨膜蛋白质中存在近膜正电残基,是经典生化教科书中的已知结论。但是这些序列的信号机制,生理病理功能和应用前景却没有系统性总结。本文明确定义了BRS信号基序,总结了其近膜信号转导机制,阐述了免疫受体BRS突变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并探讨了BRS在创新免疫疗法中的应用潜力。 碱性残基富集序列(BRS)介导的免疫受体信号转导机制与转化应用。a,BRS(蓝色)广泛存在于各类免疫受体的胞内近膜区;b,BRS通过时空动态的近膜静电网络调控免疫受体的信号与功能;c,BRS突变与人类疾病紧密相关;d,利用BRS设计合成受体极具转化应用前景。碱性残基富集序列的定义与普适性碱性残基富集序列(BRS)通常为10个氨基酸长度,携带两个或更多的净正电荷,经常位于胞内的近膜区,也可以分布于远膜的位置。BRS通常为固有无序区(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region,IDR),但在与其它分子例如酸性磷脂相互作用后,可形成二级结构。至今,抗原受体(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共刺激受体、共抑制受体、NK细胞受体、Fc受体、细胞因子受体等多种免疫受体的BRS已有实验报导。不仅限于免疫受体,近70%人类单跨膜蛋白的胞内近膜区均携带BRS。BRS介导的近膜静电调控网络实验证明,BRS可以与细胞膜和近膜区携带负电荷或π电子的脂质和蛋白质分子发生静电相互作用,而环境因子可以进一步调控这些相互作用,形成时空动态的近膜静电网络。目前已知的网络成员包括:BRS、酸性磷脂(如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4,5)P2))、甾醇分子(如胆固醇、羟化胆固醇)、正电金属离子(如钙离子)、富含负电荷或p电子的膜蛋白或近膜蛋白(如LCK、p85、LAG3、PLCγ1)等。通过近膜静电网络,BRS调节了免疫受体的磷酸化、泛素化、液液相分离、机械信号转导等过程。具体而言,BRS-脂质静电相互作用可以将免疫受体内磷酸化位点和泛素化位点屏蔽在膜内,从而限制免疫受体的基底信号和泛素化;同时,这类相互作用可以将免疫受体与信号分子PI(4,5)P2预组装,保证免疫受体处于“整装待发”状态。研究发现,BRS与PI(4,5)P2的相互作用,对免疫受体的机械响应至关重要。配体结合受体后,可能诱导受体的构象变化以及膜环境变化,引发BRS及周围序列的膜解离;随后BRS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迅速招募功能蛋白质,并可能形成具有液液相分离特性的信号小体,介导免疫受体信号的触发与放大。此外,BRS膜解离后,也会诱导泛素化位点的暴露,从而产生基于泛素化的降解或者信号调控。BRS突变与疾病的相关性BRS相关突变导致人类疾病的例子已经被广泛报导。UniProt数据库已经包含了多个致病的BRS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碱性残基的丢失或增加,从而改变信号转导过程。例如,IL-23R R381Q与IGHG1 G396R的致病机制已经被详细研究。丢失正电的IL-23R R381Q突变会导致IL-23R信号减弱,降低免疫反应,从而降低炎症风险,但却增加感染风险。与之相反,获得正电的IGHG1 G396R突变则会导致IgG BCR信号增强,提升免疫反应,从而增加自身免疫风险,但却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在癌症病人中展示了更好的免疫治疗响应。BRS的转化应用前景BRS的转化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天然免疫受体中BRS的信号调控;以及利用BRS设计合成免疫受体。例如,甾醇代谢物7α-羟基胆固醇可以削弱细胞膜脂质分子的排列致密性,帮助TCR信号亚基CD3ε的BRS更好地与膜结合,进而抑制了TCR的磷酸化。该机制已被用于TCR-T的细胞制备中,通过抑制TCR的基底信号来提升记忆细胞的比例,提高免疫治疗的长效性。另一方面,BRS已经被用于CAR-T细胞治疗中,在二代CAR分子中加入CD3ε信号区后形成的E-CAR分子具有更好的信号转导能力。其中BRS可以通过cation-π键的方式介导液液相分离的产生,帮助细胞形成更成熟高效的免疫突触,从而提升E-CAR-T细胞的抗原敏感性和长效性。值得一提的是,BRS对于另一种合成受体SNIPR(synthetic intramembrane proteolysis receptor)的高效信号转导同样至关重要。未来方向膜蛋白中拥有种类丰富的BRS库。但是在当前阶段,对BRS信号转导机制的理解以及应用仍然十分有限,未来还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亟需解决。例如,BRS是否可以分成多个亚类?不同的亚类是否有具有不同的信号调节模式?各类BRS突变如何导致人类疾病?如何理性操控BRS信号或者理性设计含有BRS的合成受体?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极大地提升我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并帮助免疫疗法的开发。施小山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许琛琦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以及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的支持。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施小山课题组专注于开发利用定量质谱等技术系统解析免疫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并理性设计新型合成免疫学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等期刊,并入选“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要医学进展”等。课题组长期招收合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后,欢迎有志之士加入团队。联系邮箱:xs.shi@siat.ac.cn。<!--!doctype-->
    2024-11-16
  • 华南植物园揭示矿物添加对滨海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及海水碱度的调控作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洋酸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探索在沿海地区使用矿物添加作为增强碳汇和提高碱度的一种有前景的策略。然而,大多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二氧化碳(CO2)吸收上,而对甲烷(CH4)减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尽管甲烷是一种更强大的温室效应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约28至36倍。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可持续生态学团队开展了一项微宇宙培养实验,这项实验模拟了自然条件下的滨海湿地沉积环境来阐明不同矿物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包括CO2和CH4)以及海水碱度的调节效果。研究表明,橄榄石的应用在后期有效地将滨海湿地沉积物从CO2的排放转为吸收,实现了175%的减少率。这表明橄榄石具有显著的固碳能力,可以作为人为增强滨海湿地碳储存的有效手段。然而,单独使用橄榄石影响了镁离子的有效性,这对依赖镁离子的生物过程可能产生潜在影响。而石膏的应用在早期阶段显著减少了53%的CH4排放。不过,施用石膏导致了海水碱度的明显下降,这可能会加剧海洋酸化,并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降低的碱度会削弱海洋生物如珊瑚和贝类形成碳酸钙骨骼或贝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趣的是,两种矿物的混合施用显示出减少CH4排放的潜力,且不会损害海水的碱度和离子的生物可利用性。橄榄石与石膏的协同施用可能为滨海湿地管理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方法,在有助于控制甲烷这种强效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还能维持海水的健康碱度水平。该研究不仅为理解矿物添加如何影响滨海湿地的环境功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周金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小良站站长王法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科学家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创新促进会,一带一路科学组织等项目的共同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8128图1. 微宇宙培养实验的实验设计及海水和气体收集的相关装置图2. 不同矿物添加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海水碱度的影响
    2024-12-23
  • 中国人工林改造已进入考虑动物多样性恢复的新阶段
    近年来,新闻媒体频繁报道野猪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这可能与我国大量种植的人工林有关。即这些人工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使得野猪等动物数量增多。然而,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相对单一,无法支撑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像野猪、老虎这样的顶级捕食者的生存需求。此外,人工林中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动物种类也不如原始林丰富,这限制了人工林向近自然林的快速演变。图1. 再野化过程中,人工林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截止2022年底,中国森林面积约2.2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超8千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3.0%。通过20年持续大规模人工造林,中国已成为全世界人工造林最多的国家,为全球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中国从1995年起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定公益林和商品林,实施分类经营和分类管理,目前全国已拥有1.23亿公项生态公益林,人工林占21.43%。中国的人工林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如下问题:种类和结构单一,以中幼龄为主;林下缺乏中间灌木层和地表植被;大量使用外来种;不如天然林结构复杂和功能稳定;较少使用珍稀濒危植物。中国计划到2035年实现GDP规模或人均收入水平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要加强。由于天然林提升空间不如人工林大,因此,可以考虑通过自然生长加人工干预的再野化方式,促进人工林向近自然林演替,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建议对中国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人工林改造时,可以向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可以调整林冠层种类、林下种类,将外来种更换成乡土种等,再通过种子传播、多层化、多样化实现再野化。在人工林改造为近天然的生态公益林的过程中,要从以植被恢复为主,转向注意动物群落的恢复,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最好是能恢复森林群落中的顶级动物(图1)。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过程中,应该利用系统的观点,将工作重点从生态系统尺度转向景观尺度的恢复,注重生态系统间的流通性,恢复生态连通性。探讨基于自然的恢复,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水平,增加人工林减缓气候变化的韧性。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乡土植物、高价值植物的研究;要综合考虑动物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等整体保护;要参考食物链的结构恢复森林中的动物营养级,加大动物生态人才的培养,通过空间规划实现景观尺度的生态廊道的恢复。改造中国的人工林,恢复多样化的群落和顶级动物物种有助于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对30%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高质量恢复的目标。鉴于中国拥有各种类型气候下的大量人工林,在中国开展人工林再野化行动对全球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相信人工林的再野化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增添全球生态系统福祉。相关研究建议已于近期发表在知名综合性科技期刊The Innovation Life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任海研究员为文章作者。文章链接:10.59717/j.xinn-life.2024.100113
    2024-12-2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