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了解极端温暖地球气候系统的开始、演变和结束的变得日益紧迫。古近纪早期是一个地球气候极其温暖的时代,具有典型现代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地区热带-亚热带的动植物群(Thomas et al.,2020),且古新世-始新世时期释放到大气中CO2总量与与现今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CO2总量相似,因此被认为是未来暖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很好的模拟实例(Zeebe and Zachos,2013)。目前关于南太平洋古近纪的现有数据来自ODP航次177、181、183和189,以及DSDP航次29、35和92。这些ODP/DSDP钻探点时间较早,大多完成于1973-1999年,始新世沉积物剖面恢复率低或古新世沉积物缺失。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1973年DSDP航次29(钻探点277)。该钻探点位于新西兰南部的坎贝尔高原。该钻探恢复了上古新世到上渐新世碳酸盐,但是由于当时钻井取芯技术问题,大部分剖面岩心采收率相对较低,且始新世剖面恢复率低(Kennett et al.,1974)。受制于样品局限性,对南太平洋的古新世-始新世的研究报道有限,尤其是古新世早期南太平洋的海洋与生态环境对地球科学家来说仍然是知之甚少(图1)。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姜连博士后与合作导师王云鹏研究员及国际合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国际大洋钻探计划378站点获取的南太平洋早古新世海相岩芯的有机地球化学和碳同位素分析(图2-3),建立了首个早古新世生物标志物剖面(图3-4),恢复了南太平洋古近世的古气候条件和海洋生物圈组成(图5),从而填补了地质学家对南太平洋早古新世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空白。图1 国际大洋钻探378航次与深海钻探计划277采样岩芯对比该项研究通过对国际海洋发现计划378钻探点U1553(新西兰坎贝尔高原)的一组早古新世深海岩芯进行了系统的生物标志物、碳酸盐含量和碳同位素研究,对南太平洋这一时期的海洋生产力、生态群落组成和古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1)根据研究结果建立了新西兰坎贝尔高原一个新的古新世生物标志物剖面。一系列藿烯、ββ藿烷、甾烷的赋存和分布特征以及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成熟度参数表明,这些贫有机质沉积物处于早期成岩阶段,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约为0.4%。(2)古新世南太平洋的海洋生产力来源组成丰富多样,包括藻类、细菌、硅藻、鞭毛藻和高等植物等,而主要生产力由水生生物主导 (图3-4)。图2 国际大洋钻探378钻探井U1553D总有机碳(TOC)、硫含量、甲烷含量、碳酸盐含量以及碳酸岩碳同位素深度剖面变化图图3 国际大洋钻探378钻探井U1553D不同藿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深度剖面变化图(3)生物标志物(伽马蜡烷指数和同藿烷指数等)、碳酸盐碳同位素(- 27.9‰~ +2.0‰)、硫含量和甲烷含量表明,古新世南太平洋的氧化还原性质由氧化-缺氧过渡带向还原性较强的海洋环境(水深> 1000 m)转变(图5)。图4 国际大洋钻探378钻探井U1553D不同甾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深度剖面变化图图5 (a)南太平洋早古新世(~65 Ma) IODP 378 Site U1553地理位置图(据Cande and Stock,2004修订)。(b1-b2)钻探井U1553D岩性单元Va和Vb沉积模型。该研究成果展示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弥补了高纬度南太平洋古新世生物圈知识空白,首次提出的古新世沉积模式图加强了地质科学界对南太平洋的认识,为古新世全球海洋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此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期刊《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PIFI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Jiang,L. (姜连),Ausín,B.,Khanolkar,S.,Wang,Y. (王云鹏),George,S.C.,2024. Unlocking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Paleocene southern Pacific Ocean using carbon isotopes and biolipids.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650,112368.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4.112368
碱性岩通常分布在造山带和板内裂谷背景下,虽然占比很少,但是蕴含着丰富的岩浆起源和构造演化等关键信息。正长岩是碱性岩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其成因是有高度争议的,主要观点有地幔低程度部分熔融、幔源岩浆结晶分异、岩浆混合和晶体堆积等机制。然而,由于地壳混染和岩浆混合的潜在影响,很难从全岩成分判断地幔源区熔融还是壳内分异控制着碱性元素(K2O和Na2O)含量。正长岩中的矿物记录了碱性岩浆从起源到侵位的全过程,因此,通过对各岩浆演化阶段的矿物分析,可以评估不同机制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正长岩的主要成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马建锋在赵太平研究员指导下,选取华北克拉通南缘1772 Ma三元沟正长岩开展了详细的矿物结构、化学成分与热力学模拟研究。该正长岩主要矿物组成是单斜辉石、钾长石、石榴石和榍石,单斜辉石和石榴石具有丰富的矿物环带,表明岩浆混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图1)。通过计算不同阶段的单斜辉石平衡熔体的主微量元素含量,获取了碱性岩浆从起源到侵位的地球化学信息。高Mg#(>85)单斜辉石的平衡熔体具有高Mg#、CaO/Al2O3和低Hf/Sm的特征,展现出碳酸盐交代地幔的亲和性,微量元素质量平衡模型表明,石榴石-尖晶石过渡地幔低程度(1%~2%)部分熔融可以产生这些高Mg#熔体(图2);通过alphaMELTs模拟高Mg#平衡熔体的结晶分异过程,发现无论在何种压力和水含量下都无法匹配其余平衡熔体的化学成分,说明单一的结晶分异过程不能解释正长岩的成因(图3)。低Mg#单斜辉石平衡熔体具有低Mg#值,是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10%~30%的长英质熔体参与混合可以形成正长岩(图4)。然而,岩浆混合与结晶分异过程无法解释全岩的K2O、CaO等变化,暗示仍有其它机制参与控制。正长岩中钾长石相互连接形成晶体框架,具有堆晶结构,且全岩Eu#高于1,表明钾长石堆晶也是控制K2O含量的机制之一。单斜辉石湿度计显示高Mg#平衡熔体具有高水含量(>4 wt%,图5),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高水含量可以抑制长石的结晶,从而导致熔体中K2O、Na2O含量的再次升高(图6),最终在浅部地壳发生长石堆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碱性熔体无法突破演化的“热障”。上述工作表明,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壳内岩浆演化、岩浆混合、晶体堆晶过程都会控制碱性熔体的成分变化以及正长岩的形成。以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岩石学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Petrology上。相关的论文信息:Jian-Feng Ma (马建锋),Tai-Ping Zhao* (赵太平*),Tong Hou (侯通),Chuan-Hao Qu (瞿川豪). Mineral Textures and Chemistry Trace the Origin and Trans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Sanyuangou Syenite in Southern North China Craton. 2024,65,egae056. https://doi.org/10.1093/petrology/egae056.图1 三元沟正长岩矿物结构特征图2 高Mg#单斜辉石平衡熔体主微量元素揭示地幔源区特征图3 三元沟正长岩全岩、单斜辉石平衡熔体主量元素特征以及alphaMELTs模拟主量元素变化图4 三元沟正长岩全岩微量元素特征与混合模型图5 单斜辉石温度、压力及平衡熔体水含量图6 熔体水含量与岩浆混合控制熔体中K2O+Na2O含量变化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经志友团队,在南海亚中尺度动力不稳定的高频变化特征、物理机制及其垂向热输运定量贡献等观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于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合作者包括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后郑瑞玺、河海大学副教授曹海锦和美国布朗大学教授Baylor Fox-Kemper。海洋亚中尺度过程通过非地转动力不稳定,驱动地转能量正向串级与耗散,并显著增强热量、营养盐等要素的垂向交换,在海洋物质能量循环和海-气相互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南海高分辨率现场观测数据并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亚中尺度动力不稳定的高频变化机制及其对垂向热输运的定量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混合层对称不稳定的昼夜高频变化,主要是由大气非绝热强迫所驱动,而非风场强迫(down-front wind forcing)。夜间海表冷却驱动的边界层浮力损失,通过增强亚中尺度动力不稳定和垂向次级环流,引起约60%的混合层亚中尺度再层化。进一步基于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重大科学问题航次的观测研究表明,海洋涡旋海域普遍存在的锋面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垂向净热通量高达100 W/m2,比经典地转理论和传统认识的中尺度贡献大1-2个量级,且影响深度深达150米海洋次表层,对上层海洋具有显著的加热效应。上述研究首次基于高时空分辨率现场观测定量揭示了海洋亚中尺度动力不稳定的快速变化机制及其对垂向热输运的重要贡献,明确了大气非绝热强迫的关键调控作用,对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海洋亚中尺度动力过程及其生态气候效应、海洋与气候模式的亚中尺度参数化改进,以及助力“海洋亚中尺度动力学”前沿方向发展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该研究主要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资助完成。图1 (a)南海高时空分辨率现场观测;(b)TRIAXUS拖体高分辨率观测温度剖面;(c)涡旋活跃海域位温波数谱图2 (a)海表浮力通量、侧向浮力梯度与动力不稳定的昼夜变化;(b)亚中尺度不稳定再层化效应与小尺度混合去层化效应;(c)多尺度垂向热通量及其波数谱论文信息:Ruixi Zheng and Zhiyou Jing* (2024). Diurnal variability of mixed layer overturning instabilities from glider array observ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1 (11),e2023GL107694.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7694Haijin Cao,Zhiyou Jing*,and Baylor Fox-Kemper (2024). Scale-dependent vertical heat transport inferred from quasi-synoptic submesoscale-resolving observatio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51 (12),e2024GL110190.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