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广州地化所:太古代陆地表面的地球动力学氧化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大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但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经发生了局部的氧化风化,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为了寻找太古代具有重要地质意义的氧化剂来源,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何宏平研究员团队基于前期发现的石英表面自由基与水反应产生氧气(O2)和过氧化氢(H2O2)等活性氧(ROS)的机制,选取了岛状、环状、链状、层状和架状结构的硅酸盐矿物,开展了太古代物理风化环境下矿物–水界面作用的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大多数硅酸盐矿物经机械磨蚀后均可产生ROS,架状结构矿物(长石和石英)中Si–O键均裂更容易形成自由基(SiO·和SiOO·),其ROS产量显著高于橄榄石、辉石等具低聚合度硅氧骨架的矿物(图1)。通过大数据汇编分析发现,在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物理风化导致的ROS产量随地壳SiO2含量的升高和构造运动的增强而显著增加(图2)。
      图1 硅酸盐矿物ROS产量与结构关系
      图2 地球大陆演化过程中大陆地壳产生ROS能力的变化
      研究团队提出,超级山脉的物理风化可构成中太古代的“产氧工厂”(图3)。当时大陆上的矿物机械化学产氧通量达到1.73×108~1.17×109 mol yr-1,并随着大陆地壳的生长和长英质化而渐进增加,这足以引发太古代局部氧化风化事件。值得注意的是,矿物机械化学氧化剂产量的时空变化本质上是地表环境对地球深部过程的响应,活性氧的氧化作用驱使大量营养元素迁移至太古代海洋,促进早期海洋生产力的兴盛,这种过程驱动了岩石圈–生物圈的协同演化。
      图3 太古代造山侵蚀过程产生ROS的示意图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No. 41825003),国家自然基金(No. 41921003,42202037,42202037)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2M713164)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于4月21日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s)。
      论文信息:Xiao Wu(吴逍),Jianxi Zhu(朱建喜),Hongping He(何宏平)*,Haiyang Xian(鲜海洋),Yiping Yang(杨宜坪),Lingya Ma(马灵涯),Xiaoliang Liang(梁晓亮),Xiaoju Lin(林枭举),Shan Li(李珊),Kurt O. Konhauser*,Yiliang Li(李一良)*, 2023. Geodynamic oxidation of Archean terrestrial surfaces.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s. DOI: 10.1038/s43247-023-00789-3.
      论文链接
    2023-04-23
  • 深圳先进院在面向机器人通用应用的超可调双稳态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该工作所展示的双稳态结构具有优越的可调特性与广泛的应用潜力,可以拓展双稳态结构设计的前沿,并为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和动态艺术等领域的未来设计开辟新的道路。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创中心李英田副研究员课题组,与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合作发表了题为“Ultra-tunable bistable structures for universal robotic applications”的文章。深圳先进院蒋永康博士后为第一作者,李英田副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为本文的第一单位与通讯单位。 
      文章上线截图
      原文链接
      双稳态结构具有快速响应和力放大能力。利用稳态特性和不稳定性来快速释放双稳态结构中存储的能量可以提升机器人的诸多性能,例如高速运动、自适应传感和快速抓取等。然而,目前关于双稳态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们的稳定状态,却缺少对于他们中间状态的研究。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能量壁垒可编程和触发力跨数量级可变的超可调双稳态结构,并可以根据不同应用场景而进行几何构型、尺寸、材料和驱动方法的定制化设计。该双稳态结构通过将片状材料折叠成为特定的折痕图案,具有一个稳定状态、一个亚稳定状态和数量诸多的中间状态。当双稳态结构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时,存在一个临界点,此时存储的应变能达到最大值,同时结构会发生失稳,快速跃变至稳态。而这项工作,主要研究的是在双稳态结构达到其临界点之前的能量壁垒可编程的诸多中间状态。 
      为了证明所提出结构的可调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现了单体双稳态结构的触发力可调整为最大值的 0.1%,同时,使用不同设计参数制成的机械抓手能夹持的重量差别可达107倍。此外,为了验证该结构在机器人应用上的潜力,研究团队开发了不同的原型样机,包括机械捕蝇草、机器抓手,弹跳和游泳机器人、温敏开关和分拣系统等。通过对于原型样机的测试,团队发现:具有超灵敏“花蕊”的机器人捕蝇器可以在 10 ms内完成蜜蜂的捕捉、双稳态抓手可以牢牢抓住到高速射来的乒乓球(10m/s)、弹跳机器人的跳跃高度可达机器人身高的24倍以上,等等。 
      该工作所展示的双稳态结构具有优越的可调特性与广泛的应用潜力,可以拓展双稳态结构设计的前沿,并为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建筑和动态艺术等领域的未来设计开辟新的道路。
      超可调双稳态结构的示意图
      
    2023-04-21
  • 深圳先进院杨帆团队首次揭示大脑调控甲状旁腺素分泌干预骨代谢的机制
    文章详细描述了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穹窿下器官感受外周甲状旁腺激素,并通过下丘脑室旁核以及交感神经反馈调节外周PTH变化进而干预骨代谢的机制。
      4月20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及脑疾病研究所杨帆团队在神经科学著名刊物Neur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Bidirectional Control of Parathyroid Hormone and Bone Mass by Subfornical Organ (大脑穹窿下器官双向调节甲状旁腺素分泌及骨量)”的研究论文,详细描述了小鼠的中枢神经系统穹窿下器官(subfornical organ, SFO)感受外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并通过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VN)以及交感神经反馈调节外周PTH变化进而干预骨代谢的机制。深圳先进院杨帆研究员,深圳理工大学(筹)吕维加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张路博士与刘念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上线截图
      原文链接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包括支撑、保护、运动和内分泌代谢等,近年来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网络对骨本体感觉、骨代谢的神经调节、骨的内分泌调节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控作用,但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杨帆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大脑的中枢神经环路可以直接调节外周交感神经活动,进而来干预外周骨骼代谢和功能(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0;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大脑作为机体的最高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精确调控内分泌激素来对骨代谢重塑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甲状旁腺激素(PTH)是机体至关重要的钙磷代谢调节激素,对骨的形成和吸收过程发挥关键调控作用。在鱼类等海洋动物,PTH多肽在中枢神经系统表达;在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PTH主要由外周甲状旁腺分泌来维持钙磷平衡;然而迄今为止,中枢神经系统如何感受并调控PTH分泌,进而影响骨代谢重塑进程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为了深入研究中枢神经通过甲状旁腺调节骨代谢的过程,杨帆团队首先对甲状旁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学及功能性连接做出了深入解析。团队首先通过解剖以及神经环路逆向示踪技术发现外周甲状旁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中间网状核(intermediate reticular nucleus, IRt),室旁核(PVN)以及穹窿下器官(SFO)存在神经连接。外周注射用生物素标记的PTH,通过在大脑中对生物素进行染色可以发现外周注射的PTH可与SFO脑区结合。进一步通过脑片电生理及在体钙荧光实验发现,外周来源的PTH可以激活SFO神经元的活动,这一功能由SFO神经元所表达的PTH受体介导完成。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低SFO中的PTH受体表达可发现小鼠外周PTH水平降低,对外源钙刺激的响应改变,松质骨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对SFO的神经元解析中发现,PTH受体在SFO中的GABA能 (gamma-aminobutyric acid, γ-氨基丁酸)及Glut能(glutamate, 谷氨酸) 神经元中都有表达。利用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激活SFO中的GABA能及Glut能神经元分别造成外周PTH降低/升高以及外周骨密度的减少/增加。利用化学遗传学特异性激活SFO下游的PVN脑区可以使PTH升高,而激活SFO中GABA能神经元到PVN的投射环路则可以抑制外周PTH水平,同时使外周骨松质密度降低。最后,研究还发现甲状旁腺内交感神经末梢缺失可以导致外周PTH水平降低,并对血液中钙刺激响应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这一研究揭示了中枢SFO脑区感知外周PTH,分别通过GABA能及Glut能神经元以及交感神经对PTH水平进行调节,并进一步调节骨代谢的神经机制。该机制的发现首次揭示了大脑-甲状旁腺-骨轴在维持骨代谢稳态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大脑-内分泌-骨骼系统互作调控的学术理论体系,也拓展了精准调控中枢神经干预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新技术和方法手段,为我们深入理解机体维持骨稳态的机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杨帆团队聚焦于中枢神经调控骨代谢的机制研究,前期团队成员解析了慢性压力应激引发焦虑及骨丢失的神经机制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0;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光遗传学调控甲状旁腺素分泌干预骨丢失(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目前最新的大脑调控甲状旁腺素的Neuron文章是基于前期研究继续深入探索“中枢神经系统调控骨代谢”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该项目获得科技创新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东省及深圳市地方项目的支持。
      穹窿下器官(SFO)感受外周甲状旁腺激素(PTH)进而通过下丘脑室旁核(PVN)及交感神经系统调控PTH及骨代谢
      
    2023-04-21
  • 广州地化所:五硫同位素示踪非质量依赖分馏效应的来源和行星化学启示

      近二十余年,同位素地球化学家陆续在陨石、沉积物、冰芯等多种记录了太阳系和地球演化历史的天然载体中观测到多硫同位素(32S、33S、34S、36S)非质量依赖分馏效应(Sulfur Isotope Mass-independent Fractionation; S-MIF)。学界普遍认为,S-MIF导致的硫同位素33S和36S异常主要通过含硫分子(如二氧化硫)的短波紫外线光化学反应产生,是示踪大氧化事件、板块运动、平流层火山喷发、火星硫循环、太阳系原行星盘演化等过程的重要工具。然而,该同位素效应理论和地学应用领域的头上存在一朵“乌云”:在现代地球大气臭氧层阻隔了短波紫外线到达地面的情况下,为何我们在现代近地面大气中仍能广泛观测到S-MIF现象?
      为回答该问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广州地化所”)林莽研究员在早年引入了第五个硫同位素(宇生放射性同位素35S;半衰期约87.4天)作为高层大气的示踪物(Lin et al., PNAS 2016),率先开展了五硫同位素综合研究(Lin et al., PNAS 2018)。初步的五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近地面大气的33S异常与35S相关,表明其产生机制可能与臭氧层上的光化学过程相关;而36S异常则与燃烧示踪物相关,说明其产生机制可能涉及燃烧这一非光化学过程。为深入探讨S-MIF的来源和化学机制,更合理地解读天然样品数据,提高35S和36S这两种丰度极低的硫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和开展后续分析尤为关键。
      近年,广州地化所博士后于晓晓和研究助理林晓敏在林莽研究员的指导下,筛查了影响35S和36S分析精度的潜在因素,提出了较为简易的解决方案,自主建立了五硫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测试平台。最近,硕士生殷彬晏在林莽研究员指导下,在该测试平台开展了大气硫酸盐S-MIF后续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36S异常与燃烧过程相关,其化学机制可能与高温气态硫重组反应中由分子对称性差异引起的同位素效应有关;但33S异常与高层大气并无关联,表明其来源和化学机制比想象中更为复杂,需要在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鉴于类似幅度的S-MIF在火星陨石样品中广泛存在,研究团队从比较行星学角度思考,进一步提出,在解读地外样品多硫同位素数据时,必须慎重考虑S-MIF来源和同位素行星化学的复杂性。若简单地以“S-MIF只与光化学反应有关”作为数据解读的基本假设,在通过火星样品多硫同位素反演火星古大气过程的研究中可能会得到错误结论。
      这一系列研究得到了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ZDBS-LY-DQC035)、基金委专项项目(42241125)、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重大专项团队项目(GML2019ZD0308)、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的联合资助。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地球和空间化学》(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和《质谱学快报》(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其中,关于S-MIF化学机制及其对行星大气启示的工作,于4月20日以主封面(Front Cover)文章发表在2023年第4期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
      论文信息:
      Xiaomin Lin (林晓敏)#, Xiaomin Yu (于晓晓)#, Mang Lin (林莽)* (2022).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Radiosulfur at Natural Abundance by a New-type Liquid Scintillation Counter Equipped with Guard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 6, 7, 1868–1875. (#共同一作)
      论文链接
      Xiaoxiao Yu (于晓晓)*, Binyan Yin (殷彬晏), Mang Lin (林莽)* (2022). Removal of contamination in helium for precise SF6-based Δ36S measurements.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36(24), e9404.
      论文链接
      Binyan Yin (殷彬晏), Xiaoxiao Yu (于晓晓), Xiaomin Lin (林晓敏), Zhisheng Zhang (张智胜), Yanli Zhang (张艳利), Mang Lin (林莽)* (2023). Toward the origins of quadruple sulfur isotope anomalies in modern sulfate: A multitracer approach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 and planetary atmospheres. 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 7(4), 800-811.
      论文链接
      图1 :(左)多硫稳定同位素 S-MIF 与燃烧示踪物的相关性;(右)当期 ACS Earth Space Chem 主封面(Front Cover)。
      
    2023-04-23
  • 华南植物园揭示陆生植物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气孔导度是重要的植物生理生态性状。已有的研究表明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但多个全球变化因子共同作用下,气孔导度的响应尚不清楚,因而限制了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理解和预测。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研究中心梁星云副研究员,利用全球实验数据,整合分析了CO2浓度升高、增温等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陆生植物气孔导度的影响。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发现CO2浓度升高、增温、降水减少、地表臭氧浓度增加等因子显著降低气孔导度,降水增加和大气氮沉降则显著增加气孔导度。Bor . F :寒带森林, Tem . F :温带森林, Sub . F :亚热带森林, Trop . F :热带森林, Tem . G :温带草地, Med . W :地中海灌木林。
      气孔导度是重要的植物生理生态性状。已有的研究表明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但多个全球变化因子共同作用下,气孔导度的响应尚不清楚,因而限制了人们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理解和预测。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研究中心梁星云副研究员,利用全球实验数据,整合分析了CO2浓度升高、增温等全球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陆生植物气孔导度的影响。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发现CO2浓度升高、增温、降水减少、地表臭氧浓度增加等因子显著降低气孔导度,降水增加和大气氮沉降则显著增加气孔导度。但气孔导度的响应因实验强度、植物属性(包括自身气孔导度、生物群系、植物功能型)以及气候而异。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发现除增温+氮沉降对气孔导度没有显著影响外,所有双因子的交互作用均显著降低了植物的气孔导度,且各因子的单独效应总体上是可加和的,但随着效应值的增加,倾向于拮抗(即双因子的共同效应小于单因子效应之和)。基于气孔导度对全球变化因子的敏感性及其变化程度,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和增温对气孔导度的影响最大,而降水格局改变、氮沉降以及臭氧浓度增加的影响较小,进而预测了陆生植物气孔导度的未来变化趋势(图1)。
      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和精准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气孔导度的响应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934-7
      图1. 陆生植物气孔导度(gs)未来变化趋势的预测。a: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的变化,b:气温上升导致的变化,
      c:降水改变导致的变化,d:大气氮沉降导致的变化,e: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导致的变化。
      Bor.F:寒带森林,Tem.F:温带森林,Sub.F:亚热带森林,Trop.F:热带森林,Tem.G:温带草地,Med.W:地中海灌木林。
      
    2023-04-20
  •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喀斯特森林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取得新进展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因为生态学互补效应可以促使植物群落吸收更多的大气二氧化碳。由于碳、氮循环的紧密耦合,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和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壤氮的有效性。现有的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性极大的限制了我们对植物与土壤氮动态关系的认识。
      植物物种多样性支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功能,是开展植被修复工程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多项证据显示,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因为生态学互补效应可以促使植物群落吸收更多的大气二氧化碳。由于碳、氮循环的紧密耦合,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和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壤氮的有效性。现有的研究表明,增加生态系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土壤有效氮水平,但在部分案例中,土壤有效氮水平也可能随着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呈现出减少或保持不变的现象。这种不确定性极大的限制了我们对植物与土壤氮动态关系的认识。
      为探讨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有效氮水平的影响机制,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德军研究员团队以西南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45个植物物种多样性(香农-威纳指数)介于0.15至3.57的样方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微生物无机氮同化速率以及净氮矿化、净硝化速率。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促使有效氮水平沿植物物种多样性梯度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土壤初级氮转化速率受到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属性的强烈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chiA基因丰度、细菌和古菌amoA基因丰度的增加是导致有机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沿植物物种多样性梯度显著增加的关键原因。而微生物无机氮同化速率的提高则与高植物物种多样性背景下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密切相关。该研究强调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在调节土壤有效氮供应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并揭示了背后的机理。这些发现可以纳入到地球系统模型中,以更好地预测土壤氮可利用性水平和碳汇能力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响应。
      上述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U21A2007)和广西“八桂学者”项目的支持,并以Plant species diversity enhances soil gross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southwest China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上。
      论文链接
      研究区位置和采样点示意图
      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其转化过程的影响
    2023-04-19
  • 南海海洋所研究提出南海大陆岩石圈破裂及其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赵明辉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对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深部结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张佳政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赵明辉为共同通讯作者,丁巍伟、César R. Ranero、Valenti Sallares、高金尉、张翠梅和丘学林为共同作者。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陆缘类型、张破裂模式及形成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热点。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受到钻井数量及钻探深度的局限性,实施三维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解读南海如何经过张裂-破裂并演变成洋盆的过程。
      基于三维OBS深地震探测实验结果(图1&2),结合重力、磁力、多道地震和IODP钻井资料,研究人员精准确定了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陆洋过渡带(COT)范围,阐明了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横向上的剧烈变化,划分出两个不同的陆缘段,东段(包含L5主测线)显示受到构造和岩浆的共同作用,西段(包含L2主测线)则以构造伸展为主,研究认为先存的岩石圈局部非均质性造成了陆缘分段破裂及其不同的张破裂样式。
      本研究创新性提出南海大陆岩石圈破裂及其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图3),实现了从“点(钻孔)”到“面(二维)”、到“体(三维)”的拓展,建立了一个有钻孔约束和多视角呈现的边缘海张裂陆缘研究范例,丰富和完善了张裂陆缘的形成演化模式。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0532, 91958212, U20A20100)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Zhang, J., Zhao, M., Ding, W., Ranero, C. R., Sallares, V., Gao, J., Zhang, C., Qiu X. (2023). New Insights into the Rift-to-Drift Proces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Constrain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Wide-angle Seismic Velocity Model.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8, e2022JB026171.
      https://doi.org/10.1029/2022JB026171
      图1 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三维OBS深地震探测实验
       
      图2三维纵波速度结构的多视角呈现 
       
      图3 南海大陆岩石圈破裂及其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 
      
    2023-04-18
  • 南海海洋所在河口食物网新污染物生物富集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海洋环境中的新污染物不仅直接危害生物群落,还可以通过迁移转化和在生态系统各单元之间的传递,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准确阐释海洋新污染物在生态系统层面的富集规律和传递机制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一个亟待回答的重要科学问题。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徐向荣团队在新污染物(有机磷阻燃剂和类固醇激素)河口食物网生物富集与传递机制方面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详细解析了污染物代谢转化过程对河口食物网富集和传递效率的关键影响机制,为探索海洋生态系统层面新污染物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团队对珠江口典型食物网中有机磷阻燃剂(OPFRs)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富集与传递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发现,磷酸三(2-丁氧基乙基)酯(TBOEP)和磷酸三(2-氯丙基)酯(TCPP)是食物网中富集量较高的OPFRs;磷酸二正丁酯(DNBP)、2-(2-丁氧基乙基)磷酸酯(BBOEP)、磷酸二苯酯(DPHP)是丰度较高的代谢产物,且代谢产物浓度接近甚至超过对应的OPFRs。大部分OPFRs未呈现显著生物放大现象,有的甚至呈现生物稀释现象;与此同时,生物体中OPFRs代谢产物的浓度随营养级升高而升高,形成OPFRs代谢产物的“伪生物放大现象”。 然而,这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代谢产物的营养传递引起的,而是因为高营养级生物的代谢转化能力更强,使得更多的OPFRs被转化为代谢产物而富集于体内造成的。这一现象与阻燃剂母体化合物的生物稀释(或不显著生物放大)相对应,共同说明代谢转化是影响OPFRs食物网传递的重要机制(图1)。以上成果在发表环境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自然指数期刊、IF: 11.357)上,团队硕士生黄倩怡为论文第一作者,侯瑞副研究员和徐向荣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图1 珠江口食物网中OPFRs及代谢产物的共富集与传递过程
      此外,研究团队通过酶解的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形态类固醇激素(自由态和结合态)在河口食物网中的组成、生物富集和食物网传递规律,讨论了类固醇激素的化学性质和生物自身因素对生物富集的影响。研究发现,与非酶解法处理的生物样品相比,经酶解处理的生物样品中检出的类固醇激素总浓度更高,且种类更多。自由态和结合态的代谢物是河口生物组织中类固醇的重要组成。大多数合成类固醇具有生物富集性。生物样品的体长、体重、水含率和营养级对生物富集有明显影响,而脂质含量和疏水性则无影响。在无脊椎动物食物网中,17α-methyltestosterone呈现生物放大,而17β-boldenone则呈现生物稀释现象。17β-boldenone、17α-methyltestosterone、prednisolone和norgestrel的结合态代谢物在整个食物网中呈现生物稀释现象。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充分重视不同形态的代谢物的存在,特别是在生物样品中,否则可能会严重低估类固醇激素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图2)。以上成果发表于环境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自然指数期刊、IF: 13.4)上,刘珊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徐向荣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图2 珠江口食物网中类固醇激素及代谢产物的生物富集和食物网传递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海洋新污染物的代谢产物本身同样具有一定生物累积性,解析污染物的代谢转化过程并甄别代谢产物在食物网中共积累情况可为揭示新污染物富集规律和食物网传递机制提供重要视角。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重大专项创新团队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uang, Qianyi; Hou Rui*; Lin, Lang; Li, Hengxiang; Liu, Shan; Cheng Yuanyue; Xu, Xiangrong*. Bioaccumulation and Trophic Transfer of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the Estuarine Food Web of the Pearl River,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 57(9): 3549-356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2c05619.
      Liu, Shan; Xu, Ru; Pan, Yun-Feng; Huang, Qian-Yi; Wu, Nian-Nian; Li, Heng-Xiang; Lin, Lang; Hou, Rui; Xu, Xiang-Rong*. Free and conjugated forms of metabolites are indispensable components of steroids: The first evidence from an estuarine food web. Water Research, 2023, 235, 11991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19913.
      
    2023-04-17
  • 华南植物园揭示热带森林转变下功能碳库调控土壤有机碳来源机制
    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不同来源组成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不稳定的颗粒有机碳和相对稳定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两大主要功能碳库组分,其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33-546 ) ,但对恢复的逆向过程即热带原始林的转变下不同来源碳积累特征及功能碳库组分的分布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和稳定缺乏比较和量化评估,相关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热带森林转变过程土壤碳固持的机制性理解。图:热带森林转变下土壤有机碳中氨基糖与木质素的积累受功能碳库组分的调控作用。
      植物(如木质素)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氨基糖)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来源,由于微生物来源碳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此不同来源组成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不稳定的颗粒有机碳和相对稳定的矿物结合态有机碳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两大主要功能碳库组分,其分布对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热带原始林被砍伐转变为人工林,造成大量碳损失,严重威胁热带雨林的土壤碳固持。前期研究发现植被恢复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微生物来源碳的积累(Li et al., 2023, Global Change Biology, 29, 533-546),但对恢复的逆向过程即热带原始林的转变下不同来源碳积累特征及功能碳库组分的分布对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和稳定缺乏比较和量化评估,相关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提升热带森林转变过程土壤碳固持的机制性理解,也可为区域生态森林管理实践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技支撑。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研究团队基于马来西亚森林研究所的帕索森林保护区(2°58′N, 102°18′E),以原始林、次生林、油棕林和橡胶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热带原始林转变下土壤木质素与氨基糖的积累特征及颗粒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固持的影响。研究发现:(1)原始林转变为橡胶林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及其功能碳库组分的积累,改变了功能碳库组分的分布,同时降低了土壤木质素的积累,但显著增加了氨基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2)随土壤有机碳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中木质素(增加)与氨基糖(降低)呈现相反的积累趋势,却未在颗粒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组分中发现此趋势,说明不同来源碳积累的权衡关系可能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整体属性,并受功能碳库组分的调控作用;(3)土壤理化性质对氨基糖的积累影响较大,木质素的积累受土壤微生物性质影响较大,表明热带森林转变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土壤有机碳来源的积累;(4)热带原始林转变对土壤碳库形成与稳定的影响与转变的森林类型有关,并受人为管理措施如施肥等的影响,因此,可通过转变的植被类型和管理措施维持和提升土壤碳固持能力。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总体环境科学》)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后李腾腾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占锋研究员和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梁乃申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资助与支持。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3204
       
      图:热带森林转变下土壤有机碳中氨基糖与木质素的积累受功能碳库组分的调控作用。
      
    2023-04-17
  • 湘猪育种第一“芯”:64K cGPS液相芯片研发成功
    “种业振兴,良种先行”。优良的猪种是现代化和高效养猪生产的前提和核心。湖南拥有丰富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主要有宁乡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湘西黑猪、黔邵花猪等多个品种,因适应性强、耐粗饲和肉质风味独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地方猪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工作较为落后,导致地方猪繁殖、肉质、抗逆性等优良性状退化,且地方猪生长速度慢,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利用高效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和工具,多维度、多层次开发和利用地方猪优异种质资源是振兴湖南生猪产业的重要举措。
      “种业振兴,良种先行”。优良的猪种是现代化和高效养猪生产的前提和核心。湖南拥有丰富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主要有宁乡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湘西黑猪、黔邵花猪等多个品种,因适应性强、耐粗饲和肉质风味独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地方猪品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工作较为落后,导致地方猪繁殖、肉质、抗逆性等优良性状退化,且地方猪生长速度慢,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利用高效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和工具,多维度、多层次开发和利用地方猪优异种质资源是振兴湖南生猪产业的重要举措。 
      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团队牵头,联合湖南农业大学与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利用cGPS(Genotyping by Pinpoint Sequencing of captured targets)靶向测序技术合作开发了首款适用于湘猪等地方猪的64K cGPS育种液相芯片。其应用将有效提高地方猪重要性状遗传基础解析和优异基因资源挖掘的准确性,提升生猪核心种源自主选育的效率,引领现代特色优质生猪种业发展,对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产品特色】 
      1、位点多态性好、基因组分布均匀 
      选择多样性丰富的湖南地方猪种(宁乡猪、沙子岭猪、黔邵花猪、大围子猪等)和广东地方猪种(蓝塘猪,粤东黑猪等),基于其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筛选到湖南、广东地方猪种中高多态位点64 K,均匀覆盖全基因组(图1)。利用该芯片在猪早期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提高生猪育种效率。 
      2、品种特异性位点及功能位点丰富 
      芯片包含宁乡猪和广东猪等品种特异性位点,包含背膘厚、肉质等功能分子标记位点256个,可进行背膘厚、肉质等重要性状基因的挖掘利用。 
      图1 湘猪64K cGPS液相育种芯片SNP标记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3、产品技术参数优良 
      经样本测试,该产品位点检出率高,平均检出率为99.23% (图2)。产品稳定性好,重复样本基因型平均一致率为99.31 %,整体性能优良(图3)。 
      图2 湘猪64K cGPS育种液相芯片样本基因型检出率 
      图3 湘猪64K cGPS育种液相芯片重复样本基因型一致率 
      【产品应用】 
      1. 遗传多样性评估、种质资源和亲缘关系鉴定(图4) 
      2. 基因图谱构建及基因定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 分子设计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等) 
      4. 重要性状的筛选培育和功能分析 
      图4 不同地方猪样本聚类分析图 
      【研发团队】 
      1、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团队 
      印遇龙,一级研究员,博士生和博士后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德国国家农科院动物营养所、英国女皇大学、加拿大Guelph大学学习和工作,获英国女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创新争先奖和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殊荣。长期从事畜禽健康养殖与遗传改良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科研项目30多项,带领团队发表SCI收录论文300多篇,被引用9000多次,H指数高达62(根据国内全球学者网站2021年10月报道,印遇龙为全球顶尖前1万名科学家),从2011年至今连续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和2015年全球中国引文桂冠奖);主编中英文专著12部,获发明专利4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获World Animal Nutrition奖和第14届世界猪消化生理大会杰出猪消化生理科学家奖。 
      2、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华智生物是在农业农村部倡导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湖南省等相关部省委支持下由中信农业、隆平高科等十余家龙头种企和专业机构共同组建的、我国领先的第三方生物种业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和国家级分子育种创新服务平台,入选国家农作物、畜禽、水产三大类种业阵型专业化平台企业和首批20家种业打假维权种子检测机构推荐名单。 
      华智生物融合生物技术(BT)与数据技术(DT),为客户提供基因型鉴定、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优异性状基因创制挖掘鉴定、生物信息分析、种质创新创制、分子和智能育种、生物智能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品种测试评价、种子质量/土壤环境/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生物技术法规服务等全链条和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 
    2023-04-14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