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指出,生命以负熵为生。普里高津则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阐释了能量在有序结构演化中的作用。生物组装体常常展现出这种能量耗散的特性。薛定谔指出,生命以负熵为生。普里高津则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进一步阐释了能量在有序结构演化中的作用。生物组装体常常展现出这种能量耗散的特性。例如,微管蛋白需要不断消耗三磷酸鸟苷,以维持其组装结构并执行牵引染色体分离等生物功能。目前,借助化学手段,人们已成功构建了多种耗散组装体系,获得了瞬态结构和性质。然而,远离平衡态的涌现功能,例如机械功能,仍然相对稀缺。因此,需要拓展耗散组装的研究范式,来探索能量消耗所带来的独特性质与行为。这将有助于开发复杂功能,并深化对生命活性的理解。2024年11月8日北京时间18:00,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刘凯研究员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Sijbren Otto团队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上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scale dissipative chemistry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nanoscale assemblies and their macroscale transport”的研究论文,突破了耗散组装系统中机械做功的难题,证明了高能态的耗散组装体可作为能量转化器,这为开发活性材料提供了新视角。总体上,我们通过调节耗散反应的速率,控制组装动态和通讯行为,将耗散组装和马兰戈尼效应自组织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可趋化性运动的活性液滴系统。图1. 化学燃料驱动的液滴形成和马兰戈尼对流首先开发了一种耗散酰胺键,并构筑了活性液滴。马来酸酐和辛胺在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一种酰胺化合物,其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碳二亚胺可作为第二种燃料分子,驱动二酸废料与辛胺重新生成酰胺化合物,从而构建耗散反应网络。在这一过程中,酰胺产物能够通过分子间的静电和疏水作用与辛胺组装形成凝聚体液滴。这些液滴中的疏水区域有助于溶解马来酸酐,进而加速反应,实现自催化的生长。图2. 液滴的结构表征和自我生长通过控制化学燃料的添加,可以实现对液滴生长的动态调控。一方面,化学燃料能触发反应-组装网络中酰胺化合物与辛胺的浓度拮抗效应,促进液滴的震荡式生长;另一方面,当液滴完全水解消失后,加入化学燃料能够使其再生,这一循环可以重复多次,展现出瞬态结构的特征。图3. 液滴的耗散组装和瞬态结构进一步利用活性液滴与油酸之间的化学通讯,获得了耗散组装系统的机械功能。当在液滴溶液表面滴加油酸时,水面上的液滴会向着油酸运动。这是由于液滴中水解释放出的辛胺可被油酸吸收,从而在水-空气界面上形成辛胺浓度梯度,进而导致表面张力的梯度变化。最终,凭借马兰戈尼效应,液体从低表面张力区域流向高表面张力区域,促使液滴发生运动。此外,通过控制燃料分子的加入,可以调节液滴的运动速度和持续时间。图4. 液滴的定向运动与调控上述系统中,化学燃料在分子尺度上驱动酰胺键的合成;在纳微尺度上,促进高能活性液滴的生成;在宏观尺度上,推动液体流动而带动液滴定向运动。通过活性液滴和马兰戈尼回流这两种耗散结构的耦合,实现了跨尺度的能量转化。同时,该研究为控制马兰戈尼效应提供了源-库系统的调控方法,可用于物质的精确传送,并有望在构建组装图案和活性流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该液滴系统由简单的分子构成,可作为趋化性运动的原始细胞模型,进一步构筑复杂群体行为。刘凯研究员为本文第一作者,刘凯研究员、Sijbren Otto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为第一单位。<!--!doctype-->
科研团队建立了考虑相变材料潜热恢复性能和流动能耗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液冷流道的流形、截面形、截面积、通道数和波动振幅进行了全面结构优化,基于优化后的复合冷板结构构建侧面冷却的紧凑式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并提出一种基于时间的提前关断策略,利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MOGA),以电池最大温度、电芯单体最大温差和液冷系统能耗为目标参数,对涵盖液冷运行参数、相变材料性能参数和关断时间等5个关键参数进行多参数优化。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董凯军研究团队在锂电池相变材料液冷复合热管理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锂电池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组件,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和储能领域。锂电池发热功率与运行风险随着充放电倍率的提高而显著增加,高效可靠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对锂电池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相变材料液冷复合冷板的电池热管理系统(EHCP-BTMS),能够结合主被动冷却技术有效控制锂电池温度,并具备良好节能潜力,为高倍率下锂电池安全运行提供了高效节能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图1 嵌入式相变材料液冷复合冷板内部结构及热管理系统布置方式科研团队建立了考虑相变材料潜热恢复性能和流动能耗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液冷流道的流形、截面形、截面积、通道数和波动振幅进行了全面结构优化,基于优化后的复合冷板结构构建侧面冷却的紧凑式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并提出一种基于时间的提前关断策略,利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MOGA),以电池最大温度、电芯单体最大温差和液冷系统能耗为目标参数,对涵盖液冷运行参数、相变材料性能参数和关断时间等5个关键参数进行多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下,电池组3C放电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为39.70 ℃,最大温差为4.90℃,泵耗相比连续液冷策略降低了80.80%。该研究成果可为高倍率下降低单体电池温差以及热管理系统节能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图2 (a)多目标优化前与(b)优化后电池模组温度分布对比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开发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资助。以上研究发现已申请发明专利,相关成果以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a novel embedded hybrid cooling plate considering time-based early shutdown strategy为题发表于Energy期刊(第一作者硕士生蔡云翔, 通讯作者孙钦、董凯军)。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24.133419
东亚亚热带森林以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特有性而著称,尤其是其保存了大量的古老孑遗物种,这些孑遗物种因其形态特征在进化过程中几乎保持不变而被称为“活化石”。化石记录表明孑遗物种曾经在末次冰期广泛分布,但受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如今大多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我们对于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物种过去的进化历史以及它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可适应性程度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是一种东亚特有的第三纪孑遗树种,同时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该物种的野生种群通常较小而孤立,但分布相对较广,是研究东亚亚热带森林孑遗树种的理想对象。本研究在获得前人基因组测序和重测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群体基因组学和景观基因组学方法,揭示了伯乐树的历史谱系分化和基因组脆弱性。研究结果显示,伯乐树群体可分为东部和西部2个基因组强烈分化的谱系,这可能与冰期气候波动导致的反复瓶颈有关。同时,研究还发现与生长和缺氧反应相关的基因可能在谱系分化过程中受到了正选择作用。对基因组脆弱性的评估发现,与位于物种分布核心区的种群相比,边缘种群的突变负荷和基因组偏移明显更高。这表明在预期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边缘种群尤其脆弱,面临着更高的局部灭绝风险。研究结果有助于增加对伯乐树等濒危孑遗物种的物种形成历史的了解,对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相关研究成果以“Lineage Differentiation and Genomic Vulnerability in a Relict Tree From Subtropical Forests”为题近期发表在进化生物学主要期刊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进化应用》)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在读博士研究生朱显亮论文为第一作者,康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王静研究员和陈红锋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广东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eva.70033 图1. 伯乐树基因组多样性特征和谱系分化模式图2. 伯乐树基因组近交和突变负荷图3. 伯乐树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基因组偏移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黄道友研究员团队许超副研究员依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长沙农业环境观测试验站北山分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锌、硒及其混合溶液在籽粒Cd积累过程中对叶片亚细胞分布、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转录调控的影响。水稻镉污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叶面喷施技术可以缓解水稻中的镉污染。当前对喷施单一调理剂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对复合调理剂的应用及降镉机制仍缺乏、有待进一步的探究。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黄道友研究员团队许超副研究员依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长沙农业环境观测试验站北山分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锌、硒及其混合溶液在籽粒Cd积累过程中对叶片亚细胞分布、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转录调控的影响。研究发现叶面喷施锌和锌/硒混合溶液提高细胞壁中果胶与Cd的结合效率,增强Cd在旗叶中的固定能力,从而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此外,旗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进一步缓解了Cd对水稻的毒性作用,锌和锌/硒混合溶液上调金属结合蛋白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下调金属转运基因。该研究系统地阐明了叶面喷施锌/硒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生理功能来缓解水稻镉毒的机制,为降低水稻籽粒镉的积累、确保粮食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该项研究近期以题为Foliar application of zinc and selenium regulates cell wall fixation,physiological and gene expression to reduce cadmium accumulation in rice grains发表在环境领域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项目等项目的共同资助。论文链接叶面喷施锌/硒调控细胞壁固定、生理和基因表达,缓解水稻镉胁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