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广州健康院建立胰腺炎疾病和靶向药物细胞谱系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奇研究组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发表研究论文ATN-161 alleviates caerulein-induced pancreatitis,阐明了血管内皮细胞在胰腺炎中的疾病谱系。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陈奇研究组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上发表研究论文ATN-161 alleviates caerulein-induced pancreatitis,阐明了血管内皮细胞在胰腺炎中的疾病谱系,并据此发现内皮细胞受体Integrin-α5的抑制剂ATN-161在胰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胰腺炎(pancreatitis)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每年全球患者高达700万-900万,在重症患者中有极高的致死率,并可能诱发更为致命的胰腺导管腺癌。据统计,美国2018年因胰腺炎入院患者高达30万,治疗耗资近80亿美元。然而,目前对胰腺炎的治疗主要以静脉输液、感染预防和疼痛管理为主,亟需靶向性药物用于胰腺炎的治疗。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利用经典的雨蛙素胰腺炎动物模型,对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胰腺血管内皮细胞、腺泡和导管等细胞进行了多时间点的单细胞转录组病理性谱系分析。发现胰腺炎显著改变了胰腺内血管内皮细胞的转录组性质,而胰腺内内皮细胞的病理谱系状态与胰腺炎的发展和恢复过程一致。在胰腺中,导管上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紧密并行,而胰腺炎的病变伴随异常的血管增生。进一步分析表明,导管上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紧密的细胞间互作,胰腺炎会诱发CK19阳性类导管细胞过量分泌Spp-1,靶向内皮细胞上的受体Integrin-α5。利用Integrin-α5的抑制剂ATN-161,能够显著抑制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病理现象,包括腺泡-导管化生和病理性血管新生,并促进导管上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互作的重建。ATN-161的药物处理谱系分析显示,该药物处理显著恢复了内皮、腺泡和导管等细胞的谱系状态。ATN-161在一期临床实验中展现出明显的安全性,因此该药物及其相关修饰物极可能为胰腺炎的治疗提供新方案。这项工作主要在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健康院开展,相应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陈奇研究组的研究生高荣荣、马兰跃、陈建伟和王钰翔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奇研究员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刘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中央高校科研项目、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科技厅等项目的资助,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健康院分析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论文链接胰腺炎和ATN-161病理与药物谱系分析总结的工作模型
    2024-10-22
  • 广州健康院合作开发有望预防寨卡病毒感染的单剂接种环状RNA疫苗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健康院)冯立强研究员、巫林平研究员与广州实验室陈凌研究员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A single-dose circular RNA vaccine prevents Zika virus infection without enhancing dengue severity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健康院)冯立强研究员、巫林平研究员与广州实验室陈凌研究员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A single-dose circular RNA vaccine prevents Zika virus infection without enhancing dengue severity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环状RNA(circRNA)编码改良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抗原,探索了一种单剂接种即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且无登革病毒感染增强风险的疫苗新策略。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类似,均属于黄病毒科,蚊媒相似,流行区域重叠。2007年后,寨卡病毒疫情逐渐蔓延至数十个国家。寨卡病毒感染可导致先天性寨卡综合征(如新生儿小头畸形)及吉兰-巴雷综合征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尚无临床可用的预防疫苗。寨卡病毒感染与登革病毒感染之间的抗体依赖感染增强风险(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of infection,ADE)是寨卡病毒预防疫苗研究须攻克的瓶颈。由于抗原相近,寨卡病毒感染或预防疫苗免疫可诱导针对登革病毒的交叉结合抗体,这些抗体往往中和能力不足,不但不能阻断登革病毒感染,反而通过靶细胞表面Fcγ受体促进登革病毒入侵,加重感染。多个动物模型及临床队列研究表明预存寨卡病毒抗体可加重登革病毒感染。为绕开ADE,该研究采用寨卡病毒包膜蛋白结构域III(EDIII)作为抗原。EDIII含有主要的中和抗体表位,在寨卡病毒与登革病毒间差异较大,有潜力诱导特异性中和抗体反应,减少登革交叉抗体的产生。鉴于EDIII免疫原性较弱,该研究首先探索了不同聚体EDIII诱导中和抗体及T细胞免疫的能力,发现二聚体比单体或三聚体能够诱导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及T细胞反应。此外,为提升保护效果,该研究引入另一保护性抗原—非结构蛋白NS1。该团队前期证明非结构蛋白NS1可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且无诱发ADE的风险(NPJ Vaccines,2018;mBio,2021)。研究结果表明,编码EDⅢ-Fc和NS1抗原的circRNA疫苗在“母鼠免疫+仔鼠攻毒”模型及干扰素受体缺陷鼠模型均能有效预防寨卡病毒感染。重要的是,circRNA骨架的优化可提升抗原表达量,优化后单剂接种疫苗即可产生有效且持久的免疫保护。在登革病毒感染小鼠模型,该疫苗策略未触发登革病毒ADE。该成果不仅为研制安全有效的寨卡病毒疫苗提供依据,也提示circRNA技术及EDIII-NS1抗原策略有潜力应用于登革病毒等蚊媒黄病毒疫苗的研发。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刘兴龙、助理研究员李正锋、硕士研究生李晓霞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健康院冯立强研究员、巫林平研究员,广州实验室陈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健康院王建华研究员、瞿林兵副研究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李锋研究员、庾蕾研究员,中山大学李义平教授等提供了重要实验材料及宝贵建议。广州健康院实验动物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论文链接图1 编码EDIII及NS1抗原的环状RNA疫苗可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且无登革病毒感染增强风险
    2024-10-21
  • 华南植物园揭示植物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权衡变化的气候驱动因子
        经典的“植物水力权衡假说”认为,植物的水力传输效率和安全之间存在权衡关系。然而,相比于枝条,叶片的水力权衡关系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关注。叶片被认为是植物水分传输的一个重要“瓶颈”,前人的研究表明,叶片的水力权衡关系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其生理生态机制以及潜在的气候驱动因子仍不清楚。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博士后金益,构建了包含全球81个样地362种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性状的数据库,通过多种模型分析发现,在全球尺度上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之间存在显著但是微弱的权衡关系。 同时,植物生长区域的阳光辐射和降水条件共同驱动了权衡关系的变化,即:生长于高阳光辐射和低降水区域的植物通常有较高的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而生长在高降水且低阳光辐射环境条件下的植物有更低的水力效率和安全。此外,生长在高阳光辐射和低降水区域的植物可以通过增加叶片的比叶重、叶脉密度以及渗透调节能力,增强叶片水力安全性但不影响水力效率,从而改变叶片水力策略,以保障植物在特定栖息地的生长和存活。    该研究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的权衡关系及其生理生态机制,为阐明植物的水分适应策略提供了新观点,对探究气候变化下植物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相关研究结果以“Precipitation,solar radiation,and their interaction modify leaf hydraulic efficiency-safety trade-off across angiosperms at the global scale”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刊物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IF5-year=10.2)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创新促进会和广东省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111/nph.20213图1. 年均降水量(MAP)和太阳辐射(SR)对叶片水力效率和安全权衡关系的交互作用。
    2024-10-21
  • 华南植物园对全球红树林土壤碳来源研究获重要进展
       红树林是最具生产力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提供一系列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渔业生产、海岸保护、沉积物固定,尤其是碳固存。红树林沉积物约占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的70%,其含量随着地理位置变化,这主要取决于沿海环境(如河口和海洋红树林)。 蓝碳生态系统不仅通过生物过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还作为从外部来源的碳的储存库。红树林沉积物,在潮汐交换的促进下,既积累了来自红树林植被的内源有机碳,也沉积了来自海洋或陆地的外源有机碳。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海岸带生态系统与环境健康研究组的研究人员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进行了全球尺度的分析。此研究结合了红树林沉积物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氮碳比值和有机碳库的综合数据集,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红树林与河流的接近程度。该研究确定了红树林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比较了河口红树林和海洋红树林的有机碳储量,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解析了影响红树林有机碳来源的主要因素。    在全球范围内,源自红树林的内源有机碳是河口和海洋红树林表层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分别为49%和62%)。河口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积累的海源有机碳(21%)少于陆源有机碳(30%)。河口红树林在沉积物中积累的有机碳比海洋红树林多(分别为282±8.1 Mg C ha-1和250±5.0 Mg C ha-1),这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外的陆源有机碳输入。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型红树林的碳储量占全球红树林总碳储量的67%,达到3025±345 Tg C,而河口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碳储量为1502±154 Tg C。研究结果解析了沿海环境对红树林土壤有机碳来源的影响,强调了准确的量化有机碳来源对于有效分配蓝碳信用(Blue C credit)的必要性。    相关研究成果以“A global assessment of mangrove soil organic carbon sour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blue carbon credit”为题已近期在线发表在综合类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链接:https://rdcu.be/dXlOE)。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张靖凡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组长、小良站站长王法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国家与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海洋负碳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项目资助。图1. 不同有机碳来源对河口和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的相对贡献。图2. 河口和海洋红树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图3. 河口和海洋红树林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的概念图
    2024-10-21
  • 广州地化所发现富钯的铂族新矿物——王焰钯矿
    铂族元素(英语:Platinum-group elements,简称PGEs),又称铂系金属,包括钌(Ru)、铑(Rh)、钯(Pd)、锇(Os)、铱(Ir)、铂(Pt)六种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五、六周期,VIIII族。这些金属稀有且贵重,通常被称为稀有金属或稀贵金属,它们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在高温、腐蚀环境下表现出很强的催化性、稳定性和耐蚀性,因此能够用于许多应用领域,被世界各大工业体视为战略性关键金属。钯作为铂族元素家族的重要一员,具有耐高温、抗氧化等特性,是航天、航空、航海、军事和核能等高科技领域以及汽车制造业不可缺少的关键材料。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晨博士后、鲜海洋副研究员和朱建喜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发现了自然界的富钯的铂族新矿物。该矿物于2024年10月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IMA-CNMNC)的批准,编号为IMA2024-008a,英文名为Wangyanite,矿物缩写为Wyn,中文名为“王焰钯矿”,以我国知名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专家王焰研究员的名字命名。该矿物为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批准的第83个含Pd矿物,也使铂族矿物种类达到168个。王焰钯矿发现于美国Stillwater层状岩体的J-M Reef铂族元素矿床的浸染状硫化物矿石中。该新矿物粒径变化大,从数微米至数百微米不等,主要与镍黄铁矿和含钯的铂族矿物伴生,呈半自形粒状产出于斜长石的粒间。王焰钯矿为不透明矿物,金属光泽,性脆易碎,无裂理,反射色为黄棕色,均质性,无双反射和反射多色性;理想晶体化学式为PdNi8S8,等轴晶系,空间群Fm-3m (#225),晶胞参数:a=10.1167(12) Å,V=1035.4(4) Å3 (Z=4),属镍黄铁矿族的富钯新矿物。初步研究表明,王焰钯矿是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中重要的富钯矿物,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的富镍硫化物熔体和前期形成的铂族矿物密切相关。该矿物的发现及与其伴生硫化物和铂族矿物的结构关系,为揭示硫化物熔体的演化历程和铂族元素的分配行为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新的研究思路。王焰钯矿的所有发现和检测工作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应用矿物学科组新矿物研究团队主导完成。在课题组长朱建喜研究员带领下,团队主要成员鲜海洋副研究员、杨宜坪工程师、林枭举工程师等建设了包括(冷冻)聚焦离子束加工、(冷冻)三维电子衍射、扫描电镜-拉曼联用方法等用于形貌、成分和晶体结构解析的全流程微-纳米级新矿物研测平台。该平台拥有微区X射线衍射仪、拉曼-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电子能量损失谱-透射电镜、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多台套大型分析仪器,可对数十纳米至数微米级粒径未知物相成分和结构进行物相解析。2024年度,借助该平台已经获批两个新矿物,另2个新矿物正在申报中,王焰钯矿是本团队在该平台完成的首个新矿物。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促进会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资助。图1 王焰钯矿(Wyn)的形貌、产状及共生矿物组合(Pl-斜长石;Brg-硫镍钯铂矿;Ccp-黄铜矿)
    2024-10-21
  • 南海海洋所发现逆转录酶通过重编辑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赋予其超感染能力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王晓雪研究员团队发现逆转录酶通过“重编辑”温和噬菌体的基因组赋予其超感染能力,具有超感染能力的噬菌体在生物膜中实现快速增殖。相关研究成果以“A reverse transcriptase controls prophage genome reduction to promote phage dissemin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s”为题,10月20日在线发表于Cell子刊Cell Reports。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郭云学,2022级博士研究生林世团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王晓雪为通讯作者。在生物界的漫长进化历程中,逆转录酶的发现改变了对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识。在许多真核生物中,端粒酶逆转录酶通过逆转录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填补DNA复制损失的端粒,以保护基因组的完整性。在逆转录病毒(RNA病毒)中,逆转录酶将病毒RNA逆转录合成双链DNA,双链DNA被整合酶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形成前病毒,并可随宿主细胞分裂传递给子代细胞。研究团队发现单链DNA病毒-丝状噬菌体的基因组携带了逆转录酶,通过对生物膜形成中的丝状噬菌体“释放-再次侵染”过程的详细解析,意外的发现该逆转录酶负责合成了一个精简的丝状噬菌体基因组,舍弃了约1/3的基因组。这个重编辑的噬菌体基因组保留了噬菌体组装的必需基因,并截获激活因子上游ncRNA的强启动子确保噬菌体激活因子及其下游基因的高表达,重编辑的噬菌体基因组还丢掉了免疫调控区,具有了“超感染”能力。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重编辑的噬菌体能够取代一部分宿主菌中的温和噬菌体,成为不断产生超感染噬菌体的“超级宿主菌”。“超级宿主菌”不仅能大量产生超感染性噬菌体,还表现出对超感染性噬菌体的抵抗能力,进而维持生物膜的结构稳定性,以及生物膜中噬菌体与宿主菌比例的平衡(图1)。研究结果证实,添加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抑制生物膜中超感染噬菌体的产生。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本项研究中还未能直接构建“重编辑噬菌体基因组” 体外反应体系,研究团队还在继续相关的尝试。逆转录酶对DNA病毒基因组编辑功能的这一发现,拓展了人们对噬菌体生物学特征及生物膜中噬菌体与宿主菌复杂互作的微观认识。近年来,融合CRISPR/Cas9 切口酶的工程化逆转录酶以及反转录子中的逆转录酶展现出作为真核生物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巨大潜力,为治疗遗传性疾病和开发定制化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丝状噬菌体的逆转录酶的应用前景也值得探究。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资源调查专项、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等项目和南海海洋所基础前沿与创新发展 “一体化”项目的资助。图1. 逆转录酶控制超感染噬菌体Pf4的产生及其在生物膜中扩散模式图。RF Pf4:复制型Pf4; SI Pf4:超感染Pf4。相关论文信息:Guo Yunxue #,Lin Shituan#,Chen Ran,Gu Jiayu,Tang Kaihao,Nie Zhaolong,Huang Zixian,Weng Juehua,Lin Jianzhong,Liu Tianlang,Matthew K. Waldor,Wang Xiaoxue*. A reverse transcriptase controls prophage genome reduction to promote phage dissemin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s. 2024,Cell Reports,43(11):114883.论文链接:doi.org/10.1016/j.celrep.2024.114883
    2024-10-21
  • ​广州能源所在过冷水冰浆流动成核动力学以及粒径演变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科研团队在过冷水冰浆流动成核动力学以及粒径演变规律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研究揭示了过冷水成核,以及成核后冰晶生长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科研团队在过冷水冰浆流动成核动力学以及粒径演变规律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研究揭示了过冷水成核,以及成核后冰晶生长过程中的动力学变化规律。科研团队在经典成核理论的框架上,针对过冷水的流动成核现象,将流动剪切因素纳入考量,提出了流动成核动力学理论模型,充分讨论了过冷水在流动剪切作用下成核能垒、最小成核半径等关键成核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剪切成核过程中,加速过冷液体成核的关键因素并非剪切导致的形变,而是所导致的形变在遭遇阻碍后而释放变形能量的本身。该研究可为过冷水冰浆制备的“防冰堵”、飞机机翼防冰和电线防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流动剪切成核过程示意图除此之外,科研团队还针对成核后过冷态下的晶核粒径演变规律展开研究。研究团队利用Euler-Euler固液两相流模型与群体平衡模型进行耦合,研究了在不同流速、过冷度、初始含冰率的情况下,水平直管内过冷水冰浆流动过程中过冷解除、粒径生长、粒径分布、压降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流速和较高的初始含冰率下,过冷解除的更快;在较高的过冷度和较低的流速下,冰晶粒径增长的更快。该研究成果可为过冷水冰浆的“防冰堵”设计、冰浆流动优化等提供理论指导。促晶器内冰晶成核和生长过程温度变化沿流动方向不同位置的含冰率变化研究获得重点研发计划、欧盟地平线项目等的资助。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ce nucleation in supercooled water under shear,https://doi.org/10.1016/j.ces.2024.120674,第一作者为陈明彪博士,通讯作者为宋文吉研究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Investig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ice particles and ice slurry flowcharacteristics during subcooling release,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23.124008,第一作者为杜群博士生,通讯作者为宋文吉研究员)等期刊。
    2024-10-21
  • 广州地化所科研人员发现轮胎磨损颗粒物对城市PM2.5的贡献不容忽视
    轮胎磨损颗粒(TWPs)是由于轮胎胎面在道路表面的滚动摩擦而产生,因其大量排放和潜在毒性受到广泛关注。轮胎磨损相关化学品(TWCs)主要指通过轮胎磨损释放的轮胎橡胶添加剂等化合物,已在各环境介质中广泛检出并被证实具有一定毒性。气-粒分配在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中起关键作用,可影响污染物的干湿沉降、远距离传输和进入人体的途径。然而,TWCs在城市大气气相中的赋存及其气-粒分配机制仍不清楚。此外,大气细颗粒污染(PM2.5)是位列全球疾病负担第4位的危险因素,与肺癌、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种健康疾病相关。TWPs作为机动车非尾气排放的重要组成,对城市PM2.5的贡献尚不明晰。针对上述问题,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田乐乐在导师张干研究员和赵时真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与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陈多宏教授级高工、以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Kevin Jones教授和Andy Sweetman副教授合作,在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采集了72套气相和PM2.5颗粒相样品,对54种TWCs进行定量分析,旨在阐明TWCs在城市大气中的浓度组成、时空分布和气-粒分配行为,并结合特征有机分子标志物进行来源解析,从而量化TWPs对城市大气PM2.5的贡献。图1. 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大气中轮胎磨损相关化合物(TWCs)的浓度水平。其中,绿色方框表示气相浓度,橙色方框表示颗粒相浓度。    研究共检测了54种TWCs目标化合物,有28种检出(∑28TWC)。如图1所示,∑28TWC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总浓度为3130−317,000 pg/m³,气相浓度占总浓度的73 ± 26%。不同TWCs化合物的气-粒分配行为差异较大。研究选择了两种广泛使用的气-粒分配模型(Harner−Bidleman模型和稳态Li−Ma−Yang模型)对TWCs的气-粒分配行为进行评估和预测。如图2所示,大多数TWCs(除HMMM、BTSA、IPPD-Q和2-OH-BTH)的实测气-粒分配系数(log KP)均高于模型预测值。这意味着传统气粒分-配模型低估了TWCs在颗粒相的富集,可能由于部分被包裹的TWCs无法进行气-粒分配和采样误差造成。图2. 轮胎磨损相关化合物的气-粒分配系数(log KP)和辛醇-空气分配系数(log KOA)图。图中,红色实线是实测log KP的拟合线。Log KPE(蓝色实线)和log KPS(绿色实线)是分别使用Harner-Bidleman和Li-Ma-Yang模型计算的log KP。Log KPSM= - 1.53(水平粉色虚线)是使用稳态Li-Ma-Yang模型计算的log KP最大值。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大气PM2.5中TWCs的检出率、气-粒分配、对TWPs来源指示的特异性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的拟合度四个标准,筛选出三种TWCs(BTSA、DPG和6PPD-Q)作为示踪TWPs来源的标志物。源解析采用PMF模型结合特征分子标志物,定量得到TWPs对城市大气PM2.5的贡献为13%±7%(图3)。此外,TWPs对PM2.5的贡献与采样点5公里半径内的道路长度呈显著正相关(r² = 0.67,p<0.01),亦证实我们筛选的BTSA、DPG和6PPD-Q可有效示踪TWPs来源。图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得的5个PM2.5源谱,柱状图表示化合物占该因子物种总量的百分比,其中红柱表示该因子的高贡献物种,蓝柱表示该因子的低贡献物种。本研究实了轮胎磨损颗粒物对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PM2.5的贡献不容忽视,提示机动车非尾气排放对于重点城市大气PM2.5防治的重要性。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污染领域TOP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得到了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联合研究合作专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创新促进会员项目等资助。论文信息:Tian,L.(田乐乐);Zhao,S.(赵时真);Zhang,R.(张瑞玲);Lv,S.(吕少君);Chen,D.(陈多宏);Li,J.(李军);Jones,K. C.;Sweetman,A. J.;Peng,P. a.(彭平安);Zhang,G.(张干),Tire Wear Chemicals in the Urban Atmospher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Tire Wear Particles to PM2.5.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4,58 (38):16952-16961.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4378
    2024-10-18
  • 南海海洋所 | Nature揭示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的关键机制
    2024年10月16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詹海刚团队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Common occurrences of subsurface heatwaves and cold spells in ocean ed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突破了次表层连续观测数据严重匮乏的限制,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LTO副研究员何庆友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詹海刚为论文通讯作者,助理研究员詹伟康、副研究员龚延昆、研究员蔡树群以及澳大利亚CSIRO研究员Ming Feng为论文共同作者。海洋热浪(heatwaves)和冷浪(cold spells)分别指温度超过一定阈值的持续性高温和低温事件。这些极端温度事件会严重破坏海洋生物栖息环境,造成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灾难性后果。现有绝大多数相关研究集中于卫星可以直接观测的海洋表层,并基于热收支等方法将表层热浪/冷浪归因于海气热交换、海水平流以及混合等驱动机制。然而,目前卫星难以直接观测的次表层更受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因为该水层栖息着多种重要鱼类和珊瑚,拥有全球海洋中规模最大、开发最少的鱼类种群,在全球碳循环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连续的观测数据非常匮乏,常用的参数提取与机制分析方法难以全面应用,目前对次表层热浪/冷浪的发生特征与驱动机制知之甚少。研究团队首先分析了位于全球不同海盆、最长观测时间超过15年的8套长期潜标资料,发现超过80%的次表层(100-1000米)热浪/冷浪事件与表层热浪/冷浪没有直接关联。它们之中约有一半发生于反气旋涡/气旋涡经过期间,其比例远高于对应涡旋的发生频率(约为10%),且强度越大的事件,发生于涡内的比例越高(图1)。这表明与海气热交换等表层极端事件的主导机制不同,涡旋在驱动次表层热浪/冷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长期连续的潜标观测可以有效捕捉次表层极端温度事件,但因其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昂,目前在海洋中分布稀少,难以实现全球尺度上的评估。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团队发现空间离散的历史温度剖面观测数据可以较好地刻画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强度和涡旋贡献。基于此,研究团队分析了各种观测平台积累的全球海洋200多万条温度剖面数据,结合高度计卫星遥感的中尺度涡资料,发现反气旋涡/气旋涡对次表层热浪/冷浪的平均贡献约为30%,而在副热带流涡区和中纬度强流区其贡献可高达60%以上(图2)。且随着涡旋强度的增加,涡内极端温度出现概率和强度均显著上升。在振幅大于40厘米的强反气旋涡/气旋涡内,发生次表层热浪/冷浪的概率是涡外的6倍多,进一步证实了海洋涡旋是驱动次表层热浪/冷浪的关键机制。近几十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全球海洋经历了明显的变暖。为了研究次表层热浪/冷浪的响应,研究团队估算了1993至2019年间10个不同动力海区的涡内与背景极端温度异常的线性趋势,发现涡旋有助于放大全球海洋中热浪的升温速率和冷浪的降温速率(图3)。初步分析显示,海洋变暖引发的涡旋增强的作用远高于垂向层化增强,是涡旋放大效应的主导机制。该研究揭示了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与表层极端温度事件在时空分布与物理机制上的巨大差异,指出仅从海表温度信息无法准确探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相比之下,卫星遥感的海面高度异常能较好地捕获海洋涡旋活动的信息,因此可以成为探测次表层热浪/冷浪,尤其是强热浪/冷浪事件的一个关键指标。另一方面,由于涡旋对次表层温度、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的影响机制相似,因此该研究对理解和预测全球变暖影响下次表层海洋贫氧、浮游植物藻华等极端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先导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相关论文信息:Qingyou He,Weikang Zhan,Ming Feng,Yankun Gong,Shuqun Cai,and Haigang Zhan*,Common occurrences of subsurface heatwaves and cold spells in ocean eddies,Nature,2024.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051-2图1. 全球不同海盆潜标观测的次表层热浪和冷浪发生在中尺度涡内情况。(a-h) 不同潜标站点观测的温度时间序列,图中红色(蓝色)为识别的热浪(冷浪)事件,粉色(青色)为反气旋涡(气旋涡)经过站点时间段;(j) 热浪(冷浪)事件期间有反气旋涡(气旋涡)经过的比例,图中叠加的粉色(青色)柱状图为对应涡旋的发生频率。图 2. 200米深度涡内极端温度强度与涡旋贡献率的全球分布情况。a-b. 全球海洋5°×5°网格内估算的极高温异常(EHTA)和极低温异常(ELTA)阈值。c-d. EHTA发生在反气旋涡(AE)内和ELTA发生在气旋涡(CE)内的百分比。e. EHTAs(ELTAs)发生频率随涡中心归一化距离的直方图。f. 极端温度异常发生概率随涡旋振幅的变化。g. 极端温度异常强度随涡振幅的变化。垂直条为相应的标准误差。图3. 全球不同海区涡致极端温度扰动变化趋势。(a-j) 1993-2019年各区域反气旋涡内极端高温扰动(橙色实线)和气旋涡内极端低温扰动(蓝色实线)强度变化趋势随深度变化,图中对应虚线为整个区域所有剖面数据观测的极端温度扰动强度变化趋势;(k) 各统计区域范围,图中填色为基于历史温度剖面数据统计的200米深度处极端低温扰动发生在气旋涡内比例的空间分布。
    2024-10-17
  • 南海海洋所 |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海参从海底沉积物获取营养机制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海参研究团队在海参的沉积物摄食与营养获取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海参通过基因组、基因表达和共生微生物群的进化适应,使其可以大量摄食海底沉积物并从中获取营养,相关研究成果以“Sea cucumber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iome have evolved to feed on seabed sediment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陈廷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潘文杰、硕士研究生王轩和研究员任春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员胡超群主导项目开展并提供指导意见。海参是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沉积物摄食动物,通过大量摄入和排泄海底沉积物,吸收其中的有机物并净化海底基质,维持海底生态系统平衡并减少珊瑚病害的发生,是海底的“清道夫”。但是,海参如何从营养匮乏的海底沉积中获得足够营养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以南海广泛分布的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为研究对象,胡超群研究团队发现海参从海底沉积物中获得的主要食物是微藻和细菌。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海参基因组中碳水酶扩张、蛋白酶消化收缩,适应于对微藻的消化(图1)。海参在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先后经历了内源性营养、浮游摄食和沉积物摄食三种食性转化,与之对应消化酶也呈现出三组不同的表达模式。前肠是海参消化道主要的消化区域,该区域内糖类碳水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最高,但仅有糖类碳水酶和脂肪酶是内源性表达。图1 海参的摄食特点和基因组消化酶扩张/收缩概况在海参从海底沉积物摄食的细菌中,一部分作为食物被海参消化掉,而另一部分则作为共生细菌在海参肠道内定植,提供蛋白酶、脂肪酶等活性协助海参消化食物。与其他棘皮动物相比,海参基因组中出现了一类特有的i型溶菌酶,特异表达于肠道中,对所摄食沉积物中的细菌起到控制和消化作用(图2)。图2 海参特有肠道型溶菌酶在细菌消化中的作用该科学发现阐释了海参的沉积物摄食与营养获取机制,在研发海参养殖不同阶段人工饲料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价值,也为通过增殖放流海参净化海底环境、防止细菌性珊瑚病害暴发和珊瑚岛礁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信息:Pan WJ#,Wang X#,Ren CH#,Jiang X,Gong SQ,Xie ZY,Wong NK,Li XM,Huang JS,Fan DD,Luo P,Yang Y,Ren XY,Yu SZ,Qin Z,Wu XF,Huo D,Ma B,Liu Y,Zhang X,E ZX,Liang JX,Sun HY,Yuan LH,Liu XJ,Cheng CH,Long H,Li JL,Wang YH,Hu CQ,Chen T*. Sea Cucumbers and Their Symbiotic Microbiome Have Evolved to Feed on Seabed Sedimen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 Commun. 2024 15: 8825. doi: 10.1038/s41467-024-53205-5
    2024-10-16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