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其合作者,在青藏高原深部动力学过程与高原隆升和岩浆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EPSL)/《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实验室研究员王志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博士伏毅和院士林间为共同作者。青藏高原是亚洲乃至全球地貌和气候动力学的关键区域。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是新生代最重大的全球地质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深刻地塑造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等显著地貌特征。理解这一碰撞的动力学对于理解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全球古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火山活动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深部地质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演变(如地貌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王志团队利用地震数据和全球体波成像新技术,获得了印度-青藏高原构造域的地幔速度结构,并结合青藏高原各地火山年龄、化学组成和古海拔记录的数据集,识别出了高原演化过程中的空间-时间分布模式和深部地质过程。研究揭示了多阶段板块俯冲过程与火山活动(56-44、44-28、28-18、18-0百万年)和板块抬升的离散、间歇性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一种多阶段板块俯冲和双侧断裂的深部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双向俯冲和岩石圈的重力沉降导致了青藏高原内广泛的火山活动和间歇性隆升,同时对青藏高原的气候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该项研究为将岩石圈和地幔过程与青藏高原表面现象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框架,有助于解释岩石圈俯冲、断裂和拆沉等俯冲过程对地表火山活动、高原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团队还包括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王剑、付修根和沈利军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王选策,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S.A. Wilde。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基金项目等联合资助。论文信息:Jian Wang†,Zhi Wang#†,Xiugen Fu#,Xuan-Ce Wang#,Simon A. Wilde,Yi Fu,Jian Lin,Hengye Wei,Lijun Shen,Gang Rao,Ahmed Mansour. Control of subduction and slab break-off on volcanism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7,119057,2024.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4898图1 印度-青藏地幔速度结构(a-f)和青藏高原多阶段板块俯冲和双侧断裂深部动力学模型(g)图2 周期性岩浆活动和古气候变化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a)地表岩浆活动周期;(b)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变化;(c)地球化学同位素特征随年龄变化;(d)高原古高度随年龄变化
水对大陆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岩至关重要,但其具体来源尚不清楚。靠近海沟的弧花岗岩中的水主要来自于俯冲板块的脱水作用。然而,这一机制在解释陆内花岗岩的形成时遇到了挑战,因为远离俯冲带的陆内区域难以直接获得来自俯冲板块的水。华北克拉通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其内部在晚中生代时形成了大量的花岗岩,是研究陆内花岗岩中水来源的理想地区(图1)。图1 中国东部和辽东半岛区域地质构造和花岗岩分布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化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杨传茂博士后等,联合长江大学夏小平教授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地质地球所杨进辉研究员等,对华北克拉通东北部辽东半岛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多个花岗岩体的磷灰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以及早白垩世义县组玄武岩的磷灰石行了H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早白垩世的花岗岩(δD为-203‰至-127‰)和玄武岩(δD为-197‰至-107‰)中的磷灰石显示出极低的δD值,这与侏罗纪花岗岩中相对较高的δD值(-137‰至-47‰)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磷灰石在结构和化学成分上均未显示出蚀变的特征,另外结合磷灰石单矿物与锆石中磷灰石包裹体中几乎相同的挥发份含量以及含水矿物的H同位素组成排除了磷灰石结晶后脱气和蚀变对H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影响(图2),因而磷灰石H同位素代表了初始熔体的H同位素组成。图2 花岗岩磷灰石单矿物和锆石中磷灰石包裹体挥发份含量以及磷灰石和含水矿物的H同位素组成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花岗岩为壳幔岩浆混合成因,其H同位素也继承了地壳和地幔的H同位素组成。两个时期的花岗岩具有共同的大陆地壳端元,而截然不同的地幔端元(图3)。相比于侏罗纪,早白垩世花岗岩中包含了极低δD值的交代地幔组分。因板片俯冲脱水过程中,D倾向于进入板片脱出的流体中,使得随着俯冲深度增加,板片的δD值不断降低,在地幔过渡带可能出现极低的δD值。相比于侏罗纪花岗岩,早白垩世花岗岩和玄武岩磷灰石的偏低的H同位素组成指示早白垩世岩浆中的水来源于更深的俯冲板片,可能有地幔过渡带的贡献。从侏罗纪到早白垩世H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古太平洋板块在侏罗纪沿岩石圈底部前进俯冲,温度相对较低,板片在浅部脱水量较少,相对较高δD的水被带入深部,释放之后交代上覆地幔并进入地壳,形成相对富集D的花岗岩(图4)。到早白垩世,板块转变为后退俯冲,俯冲角度增大,俯冲板片进入地幔过渡带,在其上方形成了大地幔楔,导致地幔过渡带中水上升到浅部交代岩石圈地幔,并最终流入地壳形成晚中生代花岗岩(图4)。图3 花岗岩磷灰石H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相关图解图4 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因模式图这项研究不仅为华北克拉通内部花岗岩中水的深部起源提供了证据,丰富了对花岗岩形成机制的认识,而且展示了磷灰石H同位素在示踪地球内部水循环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这项工作还提供了一个可验证模型,更大时空范围的花岗岩和玄武岩H同位素的研究可对该模型做进一步约束。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杨传茂为文章第一作者,徐义刚和夏小平为通讯作者。该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论文信息:Chuan-Mao Yang(杨传茂),Yi-Gang Xu*(徐义刚),Xiao-Ping Xia*(夏小平),Jin-Hui Yang(杨进辉),Xiao-Long Huang(黄小龙),Christopher J. Spencer,Jin-Feng Sun(孙金凤),Qing Yang(杨晴),2024. Light δD apatites reveal deep origin water in North China Craton intracontinental granites and basalt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8727.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133-4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王志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在2023年土耳其双重地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上,研究员王志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裴顺平和博士伏毅为论文共同作者尽管大地测量和地震学观测已经揭示了土耳其双重地震破裂的初步过程和扩展模式,但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深部结构变化在地震破裂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甚明了。为了深入理解这一点,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大量高质量的P波和S波走时数据,运用地震双差重定位和非线性多参数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双重地震破裂带的高分辨率纵横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研究发现两次地震具有不同的诱发机制,这些机制与断裂带的显著地震结构属性变化和板块构造过程紧密相关。7.8级的第一次地震发生在死海断裂带北端,这里的岩石强度从强渐变为弱,形成了一个刚性过渡区。而7.6级的第二次地震则起始于地震孕震层的塑性带,这一区域以低地震波速度和高流体饱和度为特征,并且沿着Çardak断层延伸。研究认为,7.8级地震破裂带的显著地震结构差异主要是由于东安纳托利亚板块的弱化部分与阿拉伯板块的脆性部分之间发生了强烈的倾斜碰撞。而7.6级地震破裂带则是由于塞浦路斯板块向北俯冲和随后的拆沉引起的流体侵入,这增加了震源区的流体压力,导致了塑性变形。此外,第一次地震的发生有助于减少第二次地震断层上的剪切应力,可能会延缓第二次地震的破裂。但是,由于两个大走滑断层交汇形成的三角区域内存在双左旋走滑结构,第一次地震显著降低了东安纳托利亚板块对第二次地震断层的正应力作用,这不仅降低了断层面的有效摩擦力和增加了断层内岩石的孔隙度,还导致了应变力的下降和库仑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有助于第二次地震的发生。这一发现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第二次地震在第一次地震之后大约9个小时才发生,即流体从深部和周边区域渗入震源区需要足够的时间来积累诱发断层失衡所需的应力。这项研究所提出的双重地震破裂模式与控制单个地震破裂的模型不同,它为减轻土耳其或欧洲潜在的地震灾害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从这次地震事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有助于重新评估中国南北地震带或全球其他具有类似地质构造地区发生灾难性地震的风险。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项目的联合资助。图1 研究区板块构造、7级以上历史地震、断层和地震余震分布图。两个红星分别代表Mw 7.8级和Mw 7.6级地震位置图2 沿着双破裂带的多参数结构、走滑特征分布与双地震的结构特征和破裂过程模式图. A. 沿着双重地震破裂带深部结构、剩余重力异常和走滑特征分布图;B. 双重地震深部构造与破裂过程模式论文信息:Zhi Wang*,Yi Fu,Shunting Pei.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structures and the diverse rupture processes of the 2023 Türkiye earthquake doublet.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7(9),2810–2823,2024.论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30-023-132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