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工作利用生物合成的纳米气囊实现了对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动态变化的超声分子成像,为评估肿瘤转移潜力提供了新方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严飞研究员团队最新成果以“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of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for Evaluating Tumor Metastatic Potential via Targeted Biosynthetic Gas Vesicles”为题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知名期刊Small (IF:15.3)。该工作利用生物合成的纳米气囊实现了对肿瘤上皮-间质转化(EMT)动态变化的超声分子成像,为评估肿瘤转移潜力提供了新方法。 深圳先进院合成所严飞研究员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合成所硕士研究生郝永胜,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李振洲医师,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罗静娜为该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中科院深海所田丽艳研究员(通讯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巍伟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及团队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初始洋壳区钻探的U1502B钻孔(图1)蚀变玄武岩,首次开展了绿帘石脉的矿物学和原位地球化学研究,约束了南海海底扩张初期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蚀变流体类型和化学组成、绿帘石生长环境特征等信息。 海底热液循环可以改变海水和洋壳的化学组成,也会影响洋壳的增生和冷却过程,对于理解岩石圈-水圈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高温热液活动的产物,绿帘石对于沉积热力学环境变化尤为敏感,是探究岩石圈热液循环系统的极佳示踪对象。由于受到温度、水-岩比值等条件约束,洋壳中热液绿帘石脉通常会出现在较深位置(例如在ODP504B钻孔中,绿帘石脉出现在沉积物/基岩界面以下900米),取样难度极大,目前关于热液绿帘石的认知大多来自于陆上蛇绿岩,缺少原位大洋玄武岩中绿帘石的详细研究,极大限制了对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认知。 中科院深海所田丽艳研究员(通讯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巍伟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及团队利用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初始洋壳区钻探的U1502B钻孔(图1)蚀变玄武岩,首次开展了绿帘石脉的矿物学和原位地球化学研究,约束了南海海底扩张初期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蚀变流体类型和化学组成、绿帘石生长环境特征等信息。 图1 IODP 368航次U1502站位位置图 本研究发现U1502B钻孔蚀变玄武岩中出现的绿帘石脉破碎严重,具有再胶结现象和环带结构,表明在绿帘石脉形成时,钻孔附近区域构造运动活跃。根据绿帘石的稀土元素和原位Sr同位素组成特征(图2),可以推测U1502B钻孔热液系统的循环流体包括三种类型:(1)改性海水(具有负Ce异常,87Sr/86Sr = ~0.708);(2)高温热液(具有正Eu异常,87Sr/86Sr = ~0.706);(3)岩浆流体(具有负Eu异常,87Sr/86Sr = ~0.704),且以高温热液流体为主。 图2 U1502B钻孔热液系统中三种循环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此外,单个绿帘石颗粒的元素含量和87Sr/86Sr比值变化(图3)表明在其生长过程中,残余高温热液流体的演化或者后期岩浆流体的补给造成了不同类型蚀变流体之间的混合,形成了绿帘石复杂的稀土分布模式。 图3 单个绿帘石颗粒生长过程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图 通过绿帘石脉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本研究认为U1502B钻孔基岩绿帘石脉的形成可能与南海的初始扩张相关。与典型的洋中脊热液系统不同,U1502B钻孔的热液系统以侵入岩墙作为热源,以海底扩张初期在初始洋壳形成的正断层作为流体迁移通道;在侵入岩墙的加热下,高温热液、岩浆流体与改性海水混合上涌在洋壳浅部的热液释放区形成绿帘石脉(图4)。该项工作弥补了利用陆地非原位体系绿帘石示踪热液循环系统的不足;同时也证明了洋壳绿帘石化现象不仅限于洋中脊热液系统,也可以发生在与海底扩张初期拉张活动相关的热液活动中,完善了对于海底热液循环系统的认知。 图4 U1502B钻孔热液系统模式图 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地学期刊Lithos在线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陈凌轩,合作者包括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6044,42025601)、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合作方向项目(GHYF2022009)、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21RC594)等多个科研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Chen, L., L. Tian*, S.-Y. Hu, X. Gong, Y. Dong, J. Gao, W. Ding*, T. Wu, and H. Liu (2023), Seafloor 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at a rifted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sights from basement epidote veins in IODP Hole U1502B, Lithos, 444-445, 107102,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3.107102.
参考文献 1. Zhang, H., Wang, S., Zhang, Z.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human heptameric pannexin 2 channel. Nat Commun 14, 1118 (2023). 2. Shestopalov, V. I. & Panchin, Y. Pannexins and gap junction protein diversity. Cell. Mol. Life Sci. 65, 376–94 (2008). 3. Lai, C., Bechberger, J. & Naus, C. Pannexin2 as a novel growth regulator in C6 glioma cells. Oncogene 28, 4402–4408 (2009).
稀土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地球化学示踪体系,其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分异、异常、放射性同位素等指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行星科学、地球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和矿床学等诸多科研领域。稀土元素本身还具有非常丰富的稳定同位素,其特有的指纹特征能极大扩展地球化学示踪能力。然而,迄今为止,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却鲜有报道。究其原因,由于相邻稀土元素之间的同质异位素干扰非常普遍,而其物理化学性质又非常相似,因此分离提纯单一稀土元素极其困难,极大妨碍了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方向的发展。 针对这一技术性难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组白江昊博士生在韦刚健研究员、马金龙正高级工程师、林莽研究员和张乐高级工程师等老师的指导下,同时与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钟松雄博士、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地球化学研究所刘承帅研究员及其课题组成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邓义楠博士等团队合作,研发了基于AG 50W-X12+TODGA树脂的联合化学分离技术,实现了La、Ce、Pr、Nd和Sm单一稀土元素的化学提纯,达到了单个稀土元素的回收率高于99 %,且干扰元素的残留率极低的效果,满足了相应稀土元素高精度稳定同位素组成测试的要求。在质谱测试过程中,应用样品标准间插和内标结合法(C-SSBIN)校正MC-ICP-MS仪器的质量歧视效应,显著地提高了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的测试精度,获得了δ142/140Ce、δ146/144Nd、δ152/149Sm长期外部精度分别优于0.04‰、0.03‰和0.04‰的结果。利用搭建的分析测试平台,测定了火成岩、土壤、沉积物以及白云岩等多种地质参考物质的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组成,发现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的分馏幅度可达到其测试精度的数倍。这一发现暗示着稀土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分馏是非常有效的示踪剂,有望与传统稀土元素指标一道,为理解早期太阳系形成、地球宜居性、海洋及全球稀土循环、稀土成矿机制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认识。 相关分析技术成果发表在分析化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3篇,其中1篇入选封面文章)和《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该研究受到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2019B03030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91325;41803026)、广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项目(2019GDASYL-0301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4202100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重大专项(GML2019ZD030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A1515110574)、自然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KLMMR-2022-G08)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论文1:Bai J.H.,(白江昊) Lin M.(林莽), Zhong S.X, (钟松雄) Deng Y. N(邓义楠), Zhang L.(张乐), Luo K.(雒恺), Wu H.(吴昊), Ma J,(马金龙) Wei G.J(韦刚健) 2023. High Intermediate Precision Sm Isotope Measurements in Geological Samples by MC-ICP-MS.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 38, 629-637. (封面文章). 论文2:Bai J.H.,(白江昊) Ma J.-L.,(马金龙) Wei G.-J.(韦刚健), Zhang L.,(张乐) Zhong S.-X.(钟松雄) 2022a. Ce and Nd stable isotope pur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geological samples by MC-ICP-MS.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37: 1618-1628. 论文3:Bai J.H.,(白江昊) Liu F.,(刘芳) Zhang Z.F.,(张兆峰) Ma J.L.,(马金龙) Zhang L.,(张乐) Liu Y.F.(刘峪菲) Zhong S.X.,(钟松雄) Wei G.J.(韦刚健) 2021.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stable and radiogenic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by MC-ICP-MC with a single-step chromatographic extraction technique.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36: 2695-2703. 论文4:Bai J.H.,(白江昊) Ma J.L,(马金龙) Wei G.J,(韦刚健) Zhang L.,(张乐) Liu C.S,(刘承帅) Gao T.,(高庭) Liu Y.H,(刘宇晖) Liu Y. F.(刘峪菲) 2022b. Stable Neodymium Isotope Ratios of Geological Reference Materials. 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46: 825-836. 论文1链接;论文2链接;论文3链接;论文4链接 图 1稀土元素分离的淋洗曲线 图 2 Nd-Ce-Sm稳定同位素的外部重现性 图3 封面论文 图 4 地质参考物质的稳定Sm同位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