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是全球海洋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受到中央和沿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丁德文院士团队针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持续开展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arine ranching ecological security: Experience from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es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artificial reef ecosystems of Pearl River Estuary”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思考”为题目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刊》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研究团队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概念演进过程及其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生态学理论缺失、生态工程技术缺少、生态管理缺位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构造及其生境营造原理方法,及包括方案规划设计、生态工程与智能工程建设、生态适应性管理模式在内的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构筑基本范式,为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探讨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图1 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结构 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2010-2035年中国沿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探讨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较高,资源成为影响中国63.6%区域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到2035年中国沿海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将发展到最高水平,但仍有27%的研究区域(江苏、福建和海南省)存在生态安全高度预警。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管理维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图2 2011-2018年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研究团队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珠江口万山、庙湾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万山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食性鱼类为主,浮游生产是万山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80%,大型无脊椎动物:52%),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营养多样性和较低的营养冗余;而庙湾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底栖生产是庙湾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91%,大型无脊椎动物:78%)。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以碎屑食性和肉食性类群丰度最高,是底栖食物网中的顶级捕食者。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状况,可为珠江口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3 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鱼类生产贡献和功能群生态位 另外,研究团队完成的广东省管辖海域40个区域的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广东省海洋牧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团队研制的海洋牧场大型底栖生物原位调查设备、海洋牧场增殖放流鱼苗索饵游泳训练装置等装备,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实用技术装备。 图4 广东省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焦梦雨、助理研究员周卫国、丁德文院士、索安宁研究员分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引进重大项目广东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项目(GML2019ZD0402)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409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2941?via%3Dihub http://www.bulletin.cas.cn/zgkxyyk/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220916&journal_id=zgkxyyk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43-022-1423-8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联合国际多位科学家,对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区域下方的地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郑婷婷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林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Hans Schouten教授与Deborah Smith教授、杜克大学Emily Klein教授、Scripps研究所Ross Parnell-Turner教授为论文共同作者。 加拉帕戈斯洋脊位于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三联点(triple junction)区域。由于受该区东部加拉帕戈斯热点的持续作用,洋脊呈现由东向西渐进式的“V”型扩张特征,是研究大洋板片从裂解到扩张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关键场所。然而,该区域此前一直缺乏高精度地球物理数据。 2018年国际航次在该区域采集了最新的船测地球物理数据,研究人员结合航次数据与卫星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的重力异常与地壳结构特征,基于剩余地幔重力异常(RMBA)端元模型与地震约束反演了地壳厚度,其结果显示该区域板片裂解到扩张的过程中洋壳的厚度自西向东增加了约2-3公里。同时,横穿洋脊的地幔布格重力异常(MBA)剖面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变平的特征,该趋势无法用常规的岩石圈板片冷却模型矫正掉,揭示了该区域的重力异常受到了浅部地幔的影响(图1)。研究人员对热冷却模型进行不同范围的平滑滤波,很好的拟合了穿脊的MBA曲线变化,并基于此认为该区洋中脊在渐进式扩张过程中,其下方地幔部分熔融区域的宽度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该项研究为东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脊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见解,对于理解和揭示全球其他渐进式扩张中心的构造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启示。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深圳科创委项目的联合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Zheng, T., Lin, J., Schouten, H., Smith, D. K., Klein, E., & Parnell-Turner, R. (2023). Gravity anomal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hallow mantle processes of the western Cocos-Nazca spreading center.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2GL102133.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2133 图1 太平洋加拉帕戈斯三联点区域位置与地形图 图2 研究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FAA,上)与地幔布格重力异常(MBA,下)分布图
海洋牧场是全球海洋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受到中央和沿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丁德文院士团队针对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持续开展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以“Constru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 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marine ranching ecological security: Experience from China’s coastal areas” “Trophic structure of fishes and macroinvertebrates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in artificial reef ecosystems of Pearl River Estuary” “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思考”为题目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刊》等国内外知名期刊。 研究团队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海洋牧场概念演进过程及其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现代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生态学理论缺失、生态工程技术缺少、生态管理缺位等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理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构造及其生境营造原理方法,及包括方案规划设计、生态工程与智能工程建设、生态适应性管理模式在内的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构筑基本范式,为我国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探讨生态系统理论体系。 图1 海洋牧场人工生态系统结构 研究团队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并将该体系应用于2010-2035年中国沿海国家级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探讨未来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广东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海洋牧场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性较高,资源成为影响中国63.6%区域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生态优先发展情景下,到2035年中国沿海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将发展到最高水平,但仍有27%的研究区域(江苏、福建和海南省)存在生态安全高度预警。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管理维护和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图2 2011-2018年中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研究团队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珠江口万山、庙湾两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万山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食性鱼类为主,浮游生产是万山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80%,大型无脊椎动物:52%),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营养多样性和较低的营养冗余;而庙湾海洋牧场以底栖生物食性鱼类为主,底栖生产是庙湾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驱动能量(鱼类:91%,大型无脊椎动物:78%)。大型无脊椎动物功能群以碎屑食性和肉食性类群丰度最高,是底栖食物网中的顶级捕食者。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状况,可为珠江口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和渔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图3 珠江口海洋牧场生态系统鱼类生产贡献和功能群生态位 另外,研究团队完成的广东省管辖海域40个区域的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为广东省海洋牧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了技术依据。研究团队研制的海洋牧场大型底栖生物原位调查设备、海洋牧场增殖放流鱼苗索饵游泳训练装置等装备,为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实用技术装备。 图4 广东省海洋牧场选址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 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焦梦雨、助理研究员周卫国、丁德文院士、索安宁研究员分别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引进重大项目广东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与管理工程技术研究项目(GML2019ZD0402)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84099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2941?via%3Dihub http://www.bulletin.cas.cn/zgkxyyk/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220916&journal_id=zgkxyyk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343-022-1423-8
近年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Phylogenomics )的广泛应用为众多疑难生物类群系统关系的解析提供了极大帮助,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生命之树” ( Tree of Life )的理解与认识。对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类群,大量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的开展使得目与科级水平的系统关系不断解析并逐渐稳定,然而对于科下属级水平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欠缺,尤其对于被子植物中的一些大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亚科与族水平的代表类群取样。在属级层面广泛取样的研究还较少,尤其对于大科类群在属级层面近乎全面取样的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对被子植物大科类群在属级层面进行深入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依然是探讨被子植物“生命之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Phylogenomics)的广泛应用为众多疑难生物类群系统关系的解析提供了极大帮助,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生命之树”(Tree of Life)的理解与认识。对于被子植物(有花植物)类群,大量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的开展使得目与科级水平的系统关系不断解析并逐渐稳定,然而对于科下属级水平的研究还存在较大欠缺,尤其对于被子植物中的一些大科,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亚科与族水平的代表类群取样,在属级层面广泛取样的研究还较少,尤其对于大科类群在属级层面近乎全面取样的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对被子植物大科类群在属级层面进行深入的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依然是探讨被子植物“生命之树”的重要内容。 棕榈科(Arecaceae)隶属于被子植物单子叶鸭跖草分支(Commelinid monocots),包含约181属2600余种,是具有重要经济、文化及生态价值的大科。该科数百个物种在全球不同地区作为人类食物、生产原料或药材等广泛使用,该科类群也因普遍具有优良的园艺观赏价值在全世界尤其热带亚热带地区大量栽培。此外,该科超过90%的物种分布于热带雨林地区,亦是探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问题的理想对象。由于该科社会关注度高,长期以来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关于该科类群的系统分类学研究长期且持续开展,不断增进人们对该科类群在系统演化及分类学等方面的认识,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科在族层面的系统发育框架依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属级层面系统关系的解析更是如此。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葛学军研究员与华南农业大学姚纲博士、英国邱园William J. Baker博士等多家单位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基于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手段,采用叶绿体基因组83个编码区序列联合矩阵以及83个编码区序列和22个非编码序列联合矩阵对棕榈科178属 (占该科所有属的98.3%) 276种的系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手段能有效解决棕榈科系统关系,该科所有5亚科、28族以及绝大部分属间关系均得到解决并获得了很高支持;2)增加部分非编码区序列数据能有效提高棕榈科众多节点的系统发育关系解析度;(3)参考所得叶绿体系统发育框架,棕榈科目前所界定的亚科、族以及众多亚族均获得了支持,但该科之中最大的族槟榔族(Areceae)之中多个亚族的单系性未能获得支持,有待进行新的分类处理;(4)对于棕榈科中目前在亚族水平尚未进行分类处理的多个属,其系统位置得以确定,为其在亚族水平的分类处理提供了系统发育依据;(5)将本研究所得棕榈科叶绿体系统发育框架与前人已报道的该科核基因系统发育框架相比,该科之中众多节点关系高度一致,但同时在族、亚族及属等层面也有不少节点存在明显的核-质冲突(Nuclear-plastid discordance)现象,初步推测可能与杂交(Hybridization)或不完全谱系分选(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等进化事件有关。 该项目基于对棕榈科在属级层面近乎全面的取样并采用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获取了该科在属级层面系统关系得到高度解析的系统发育框架,增进了对该科类群“生命之树”的理解,为该科在后续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及生物多样性起源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系统发育框架,亦为从近乎全属层面进行取样对被子植物大科类群开展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提供了案例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Biology杂志上。该项目得到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B类先导专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国际合作计划,以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生物资源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rdcu.be/c665m
2022年12月20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与汕头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题为《Ranging pattern development of a declining delphinid population: A potential cascade effect of vessel activities》的研究文章。 2022年12月20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与汕头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发表题为《Ranging pattern development of a declining delphinid population: A potential cascade effect of vessel activitie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提取了北京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省科学院等团队在北部湾大风江口水域(下称该水域)的已发表目击数据,并整合了深海所与汕头大学2015年至2019年间系统调查结果,分析该海域中华白海豚空间分布的长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范围在本世纪初显著减少。尽管海豚的整体活动范围在近十年内较为稳定地集中在三娘湾至廉江湾一带海域,但海豚的核心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偏移。与早期空间分布模式相比,该海域的海豚核心栖息地在2015-2017年间从三娘湾沿岸东移至廉江湾外围海域,而又在2018-2019年稍回落至三娘湾一侧。 研究同时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数据建立该水域船舶活动的历史分布情况。该部分结果表明该海域的船舶活动整体呈增长趋势,且增速在近年有所加快。在2015-2017年间,海豚的核心栖息地与该水域船舶活动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互斥关系。 图1. a-e展示2015-2019年大风江口水域船舶活动;f展示三娘湾、廉江湾位置 该研究进一步建立了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环境适合度模型,发现该种群在2015-2017年的核心活动范围并非白海豚的最适宜栖息地。此期间海豚核心活动范围的栖息地平均适合度甚至要低于整体家域的平均适合度。与之对应的是,研究团队不久前发现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的存活率在栖息地东移期间处于极低水平。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该水域中华白海豚种群波动的新假说:船舶活动的快速增长改变了中华白海豚的空间利用策略,进入船舶活动强度低但适合度较低的水域活动;而在低适合度的环境生活的风险造成适应度大幅降低,并经历了快速的种群衰退。最终海豚权衡船舶和栖息地适合度的影响,重新调整空间使用策略而回到船舶活动强度高但适合度更高的水域生活。 在此之前,已有多项独立研究认为航运、渔业捕捞、海豚观赏等船舶活动可能会对中华白海豚产生严重影响。大部分研究集中讨论了船舶活动对于中华白海豚的行为影响。而本研究则结合综合多项信息,揭示了船舶活动影响中华白海豚种群动力学过程的隐性机制。 图2. 2003-2019年间大风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分布情况,红色为核心分布范围 图3. 中华白海豚种群的平均核心栖息地适合度 文章信息: Wenzhi Lin, Ruiqiang Zheng, Binshuai Liu, Shenglan Chen, Mingli Lin, Agathe Serres, Mingming Liu, Wenhua Liu and Songhai Li. (2022) Ranging pattern development of a declining delphinid population: a potential cascade effect of vessel activ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30:117120 相关文献: Haiping Wu, Chongwei Peng, Hu Huang, Thomas A. Jefferson, Shiang-Lin Huang, Mo Chen, Qianhui Zeng, Xueying Yu, Xianyan Wang and Youhou Xu. (2020). Dolphin-watching tourism and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s (Sousa chinensis) in Sanniang Bay, China: impacts and solutions. 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 Research. 66: 17 Leszek Karczmarski, Shiang-Lin Huang, Carmen, K.M. Or, Duan Gui, Stephen C.Y. Chan, WenzhiLin, Lindsay Porter, Wai-Ho Wong, Ruiqiang Zheng, Yuen-Wa Ho, Scott Y.S. Chui, Angelico Jose C. Tiongson, Yaqian Mo, Wei-Lun Chang, John H.W. Kwok, Ricky W.K. Tang, Andy T.L. Lee, Sze-Wing You, Mark Keith, Glenn Gailey and Yuping Wu. (2016). Humpback dolphins in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Status, threats and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Advances in Marine Biology. 73: 27-64 Wenzhi Lin, Ruiqiang Zhang, Binshuai Liu, Shenglan Chen, Mingli Lin, Mingming Liu, Wenhua Liu and Songhai Li. (2022). Low survivals and rapid demographic decline of a threatened estuarine delphinid.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9: 782680
研究揭示了慢性低剂量尼古丁通过激活NAD+补救途径,改善能量代谢以及延缓全身性衰老的作用机制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李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Nicotine rebalances NAD+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的文章,揭示了慢性低剂量尼古丁通过激活NAD+补救途径,改善能量代谢以及延缓全身性衰老的作用机制,为拓展尼古丁的应用以及为抗衰老提供新的靶点和新方法[1] 文章上线截图 原文链接 学者对尼古丁的研究已久,尼古丁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是烟草中的主要成分。尼古丁成瘾及其对生活质量和公共卫生系统的影响日益重要。一般吸烟摄入的尼古丁浓度很高,会经过鼻腔直达大脑,与受体结合引起下游信号通路激活,长期会引起成瘾。本实验采用饮水的方式,且尼古丁浓度极低,这种饮水摄入尼古丁的方式,延缓了在胃里的吸收的同时加快了在肝中的代谢。团队发现,尼古丁似乎有积极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消极的神经毒性作用。通常认为,尼古丁通过激活烟碱乙酰胆碱受体(nAChR)及下游信号通路产生保护作用[2,3]。然而,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基底前脑和皮质中观察到尼古丁结合位点的丢失,脑组织显示多巴胺能区域的nAChRs缺失[4,5]。李翔团队发现慢性低剂量尼古丁具有不依赖nAChRs激活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全面系统性的阐明了低剂量尼古丁改善衰老组织能量代谢和认知功能,延缓衰老的分子机制和生物学作用。 抗衰老研究是全球性的热点和难点。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作为体内最重要的辅基,参与细胞增殖和分化,能量代谢,DNA修复,表观遗传修饰,炎症以及昼夜节律等重要生理活动。体内NAD+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耗竭, NAD+耗竭是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的重要标志。李翔团队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NAD+补救途径限速酶: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的活性逐渐下降,而NAMPT的活性依赖于SIRT1对其去乙酰化程度。同样,随着年龄增加SIRT1对NAMPT的结合减弱,NAMPT的乙酰化水平逐渐升高。科研人员发现,小鼠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尼古丁,发现尼古丁能够促进SIRT1与NAMPT的相互作用,降低NAMPT的乙酰化水平,增强NAMPT的活性,并改善衰老组织能量代谢,增加β-NMN和NAD+含量(图1a-d)。通过F18-FDG小动物PET成像以及使用海马能量测定仪检测发现尼古丁逆转衰老小鼠各组织葡萄糖高代谢的情况(图1f)。研究人员还发现,尼古丁能够促进衰老小鼠神经发生,缓解焦虑情绪以及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图2a-d)。另外,慢性低剂量尼古丁能够抵抗各组织氧化应激情况和保护端粒长度(图3a-e)。 图1.尼古丁激活衰老组织NAD+生物合成以及改善衰老阻止葡萄糖高代谢情况 图2.尼古丁促进神经生成和缓解焦虑情绪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图3.尼古丁缓解各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和保护衰老细胞端粒长度 深圳先进院李翔团队的助理研究员杨靓为论文第一作者,李翔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李楠研究员、詹阳研究员、杨永峰研究员、管敏研究员等人参与了本项研究工作。论文还得到了樊建平教授、王玉田教授、叶克强教授、徐富强教授、Helmut Otto Kettenmann教授等人的宝贵建议和帮助,并获得深圳市科技计划,深圳市生物医学病毒载体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脑联结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Yang, L. et al. Nicotine rebalances NAD+ homeostasis and improves aging-related symptoms in male mice by enhancing NAMPT activ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900, doi:10.1038/s41467-023-36543-8 (2023). 2. Dajas-Bailador, F. A., Lima, P. A. & Wonnacott, S. The 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subtype mediates nicotine protection against NMDA excitotoxicity in primary hippocampal cultures through a Ca(2+) dependent mechanism. Neuropharmacology 39, 2799-2807, doi:10.1016/s0028-3908(00)00127-1 (2000). 3. Utsuki, T. et al. Nicotine lowers the secretion of the Alzheimer's amyloid beta-protein precursor that contains amyloid beta-peptide in rat.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 JAD 4, 405-415, doi:10.3233/jad-2002-4507 (2002). 4. Lange, K. W., Wells, F. R., Jenner, P. & Marsden, C. D. Altered muscarinic and nicotinic receptor densities in cortical and subcortical brain reg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60, 197-203, doi:10.1111/j.1471-4159.1993.tb05838.x (1993). 5. Picciotto, M. R. et al. Abnormal avoidance learning in mice lacking functional high-affinity nicotine receptor in the brain. Nature 374, 65-67, doi:10.1038/374065a0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