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地学顶级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第237卷在线发表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关于印太交汇区的综述性论文“Multi-scale ocean dynamical processes in the Indo-Pacific Convergence Zone and their climatic and ecological effects”,合作者包括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经、广西大学教授余克服以及多位南海海洋所的青年科学家。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简称印太交汇区)泛指西太平洋—南海/印度尼西亚海—东印度洋所交汇的海域,是全球跨圈层、跨洋盆的多尺度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中心,是全球季风系统、环流系统的关键纽带,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心(如图1所示)。印太交汇区是澳洲季风、南海季风、东亚季风以及西太平洋季风等的衔接区,交汇区热力结构和海气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临近季风系统的变化。印太交汇区在构成印太洋盆的物质和能量输运通道的同时,直接衔接了印太低纬度海盆的五个环流圈,包括:北太平洋热带环流、南太平洋热带环流、南海环流、印度洋热带环流和南印度洋副热带环流。印太交汇区作为跨圈层、跨海盆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的重要海区,其海洋动力调整是海洋系统洋际、层际耦联研究的重要环节。印太交汇区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极高,是全球珊瑚、鱼类、红树林等海洋生物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珠峰、生命起源的中心地带。 研究人员对国际及国内学术界近几十年来针对印太环流系统之间的耦合联动、物质能量交换、低频调整及其影响印太交汇区热盐平衡和生态演变等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研究发现,印太暖池控制着沃克环流和哈德莱环流的变化,印度洋、太平洋两个海盆通过“大气桥”直接连接,热带印度洋和热带东太平洋年际海表温度(SST)变化存在重要的正相关性,使得印太交汇区在全球气候极端事件(如ENSO、IOD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图2所示)。印太交汇区通过印尼贯穿流(ITF)连接热带太平洋、南海与印度洋的环流系统,跨海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和海洋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印太交汇区生物多样性格局是地球地质历史、构造过程、气候事件、海洋环境与生命过程等多圈层、多界面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关乎全球生物、生态过程的演变(如图3所示)。 研究也发现,由于现有观测和研究的局限,印太交汇区的环流结构和演变规律尚不明确;印太交汇区环流与其临近海盆环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互过程尚不具体;印太海区气候演变对全球海洋、气候过程的影响,尤其是对交汇区生物系统的演变的影响机制并不清晰;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海洋环境动力变化的响应也还不明朗。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印太交汇区流场演变和动力成因?印太交汇区环流与海盆尺度五圈环流之间有何联系?印太海盆环流系统的能量的演化与转变过程如何?跨海盆环流的热盐输运对区域热盐平衡有何影响?生态系统演变对海洋动力调整有哪些响应机制?珊瑚骨骼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指标作为海洋温盐要素的代用指标是否能反映海洋动力调整和生态系统演变?在何种时间尺度上显著?从区域海洋学和气候变化角度,厘清这些问题,将极大程度上推进对印太交汇区及其周边大洋的认识。 该工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印太交汇区作为大洋生物-物理-生态过程和生物多样性中心的显著地位和深远影响;阐述海洋物种多样性与区域动力系统特征、扩散与分化进程、以及不同维度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同时,该工作也体现了海洋学研究的综合与交叉,从浅海到深海、从区域到全球的国际研究的大趋势。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院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an Du, Fan Wang, Tianyu Wang, et al., Multi-scale ocean dynamical processes in the Indo-Pacific Convergence Zone and their climatic and ecological effects, Earth-Science Reviews. 237 (2023) 104313. Doi: 10.1016/j.earscirev.2023.104313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3.104313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gPbx2weQt6-S 图1 印太交汇区(三角区示意位置)及其环流(上)、气候(中)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心分布(珊瑚礁生态系统;下) 图2 ENSO影响下的印度洋-太平洋海盆间物质、能量输运(下)以及大气环流调整(上) 图3 印太交汇区跨圈层研究、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框架图
繁殖是植物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繁殖过程中雌雄配偶的交配组合受到植物本身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交配组合除了影响植物产生后代的数量,也影响了其传递给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导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性系统的转变,甚至最终促进新物种的形成。因此,揭示物种的交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海拔升高,长喙传粉昆虫访花显著降低,在这些生境中同型花柱可能会取代二型花柱,群体将演化为具有高度自交的同型花柱群体,或者具有混合交配系统的同型花柱群体。虚线表示随机交配的阈值,置信区间在虚线之上表明符合异型花柱典型的异型交配模式。 繁殖是植物生活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繁殖过程中雌雄配偶的交配组合受到植物本身生物学特征,以及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影响。不同的交配组合除了影响植物产生后代的数量,也影响了其传递给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而导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性系统的转变,甚至最终促进新物种的形成。因此,揭示物种的交配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研究其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异型花柱多态性是一种由超基因(S-locus supergene)控制的花形态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群体中有两种或者三种雌雄蕊相互异位的花(图1)。这种花的多态性结构至少出现在28个被子植物科中,主要是为了促进异交授粉,提高花粉传递精确性。然而由于基因突变,以及生物因子(例如传粉者)和非生物因子的共同作用,有时异型花柱多态性结构难以稳定维持,在群体间和群体内产生极大变异,最终促进植物交配系统的多样性演化(图1)。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中心科研人员以异型花柱植物迎阳报春(Primula oreodoxa)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标记的手段检测不同群体的母系交配集合(自交率,花型间交配比例,雄配偶多样性),探讨异型花柱多态性结构的演化趋势。迎阳报春具有极高的花型变异,包括二型花柱群体,混合群体和同型花柱群体(图2);并且迎阳报春不同于典型异型花柱植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传统定义的非法授粉(授粉不亲和)在迎阳报春中能够正常产生种子。因此,迎阳报春的不同群体分别有6种,12种和2种交配组合(图2),是研究植物交配系统演化的理想模式。 研究结果发现(1)同型花柱群体的自交率最高,混合群体的自交率是二型花柱群体的约2倍;(2)从二型花柱群体,到混合群体,到同型花柱群体,雄配偶多样性显著下降,并且配偶多样性和群体的自交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图3);(3)花型间异交/花型内异交比例在不同群体间具有显著差异,但和群体的自交率以及配偶多样性没有显著相关性;其中DWS群体主要发生花型间交配,因此其二型花柱多态性能够维持;而WWS群体主要发生花型内交配,二型花柱多态性可能难以维持,朝着单态花型的方向演化;(4)随着海拔升高,长喙传粉昆虫访花显著降低,在这些生境中同型花柱可能会取代二型花柱,群体将演化为具有高度自交的同型花柱群体,或者具有混合交配系统的同型花柱群体;(5)将群体的花型频率纳入考虑,发现除DWS外几乎所有的多态群体都接近于随机交配(图4),不支持达尔文关于异型花柱群体主要促进花型间异交的假说。 相关研究与传统教科书所描述的异型花柱植物中对称性的异型交配不一致。在二型花柱和混合群体中,自交亲和性,雌雄蕊隔离变异以及植物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常常导致非选型(异型)交配的偏离,进而导致花型多态性结构的崩溃和替代性的繁殖策略演化。通过量化伴随这些转变的早期的交配多样性,该研究强调了群体的交配模式在花的表型分化和生殖隔离演化中可能发挥的关键作用。 该研究是研究团队在报春花科异型花柱交配系统演化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之一。研究团队前期已经以迎阳报春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异型花柱向同型花柱转变的遗传后果和相关生态因子(Yuan et al., 2017; Annals of Botany),验证了同型花柱起源于与超基因(S-locus)相关的主效基因的基因突变/重组(Yuan et al., 2019; Heredity),并发现CYP734A50基因所在的基因共表达模块与花柱长度调控显著相关(Zhao et al., 2020; Heredity),最后发现从异型花柱向同型花柱转变伴随着花气味的丢失,是一种新的自交综合征(Zeng et al., 2022;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接下来研究团队将综合繁殖成功,近交衰退和父母本两个维度的交配多样性来衡量在移栽实验中同型花柱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二型花柱个体,为交配系统转变提供实证研究案例。 相关研究成果已近日以“Diverse mating consequences of the evolutionary breakdown of the sexual polymorphism heterostyly”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NAS上。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为第一完成单位,袁帅助理研究员和已毕业博士曾桂为共同第一作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Spencer C. H. Barrett教授/院士和植物科学中心张奠湘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Lawrence D. Harder教授也对该研究做出重要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新疆联合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章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14492120 图1. 有效传粉者长期缺乏时异型花柱植物可能的演化趋势。 图2. 迎阳报春的花型结构及不同群体的潜在交配组合。虚线表示在典型异型花柱植物中不亲和,但是在迎阳报春中亲和的交配组合。 图3. 雄配偶数量的变异及其相关性因素。 图4. 迎阳报春6个群体的异型交配比例。虚线表示随机交配的阈值,置信区间在虚线之上表明符合异型花柱典型的异型交配模式。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志远团队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结合最新的CRISPR/ Cas12a技术,提出针对高致病性幽门螺旋杆菌菌株的高敏感度检测方法。该方法仅需检测唾液样本,就能快速精准检测出感染该菌株的阳性病人,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Harnessing enhanced CRISPR/Cas12a trans-cleavage activity with extended reporters and reductant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e causative agent of peptic ulcers and stomach cancer为题发表在国际医学检测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李志远团队通过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结合最新的CRISPR/ Cas12a技术,提出针对高致病性幽门螺旋杆菌菌株的高敏感度检测方法。该方法仅需检测唾液样本,就能快速精准检测出感染该菌株的阳性病人,相关研究成果近日以Harnessing enhanced CRISPR/Cas12a trans-cleavage activity with extended reporters and reductants for early diagno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e causative agent of peptic ulcers and stomach cancer为题发表在国际医学检测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等疾病密切相关,被世卫组织 (WHO)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遵医嘱进行多联疗法可根治,但绝大多数感染患者早期几乎无症状,极易被忽视。另外,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会发病,具有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和空泡毒素(VacA)表达的菌株才是胃部炎症、溃疡及胃癌的相关菌株。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快速、精准、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现场检测方法来帮助预防高致病性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和对已患病人群的实时监测和诊断。 目前临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组织学或幽门螺杆菌培养、UBT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和血清学检测,但这些方法因为具有明显的缺点而影响其推广应用。相比而言,李志远团队采用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已被证明比PCR更敏感(100倍),并在恒温(65℃)下使用简单的水浴就可快速获得检测结果。另外,结合CRISPR/Cas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其检测灵敏度,并减少非特异性扩增。具体而言,该方法通过新型优化扩展ssDNA报告基因加上新型缓冲体系优化CEXTRAR来显著提高LbCas12a的反切活性,并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6倍,无需目标预扩增即可实现皮摩尔灵敏度,可用于临床唾液样本的高致病性幽门螺杆菌的早期检测。结合LAMP技术,使用三种检测手段,CEXTRAR均可成功获得极高灵敏度的CagA和VacA的检测效果,分别为实时荧光(43 aM和96 aM),管内荧光 (430 aM和960 aM)和横向侧流读数(4.3 aM和9.6 aM)。通过传统的13C-尿素呼气试验和PCR对CEXTRAR方法进行的对比测试,发现CEXTRAR可以检测到13C尿素呼气试验的假阴性结果。 相比于传统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更简便、快速、廉价的特点,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推广应用将在广大人群的高致病性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治疗以及相关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和改善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Jean de Dieu Habimana(吉地)为论文第一作者,黄荣奇博士和李志远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研究的合作单位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该研究获得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用于幽门螺旋杆菌实时荧光和比色监测的CEXTRAR平台工作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