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南海海洋所在珊瑚应对气候变暖的驯化适应机制研究获得新进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晖团队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揭示了珊瑚应对气候变暖的驯化适应及其生理和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Rapid shifts in thermal reaction norms and tolerance of brooded coral larvae following parental thermal acclimation”为题,于12月18日在线发表于生态学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分子生态学》)。 
      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水异常高温是全球造礁石珊瑚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首要威胁,因此有关石珊瑚对高温的适应潜力是全球珊瑚礁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石珊瑚的遗传适应速度不能跟上气候变化的速度,但逐步有研究发现珊瑚经高温驯化后其热耐受能力明显提高,这一表型可塑性也是帮助珊瑚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然而,尚不清楚珊瑚亲本高温驯化是否可以改变其子代的表型和热耐受能力。 
      研究团队以孵幼型的鹿角杯形珊瑚为模式研究了亲本高温驯化对子代幼虫热耐受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珊瑚亲本经过近一个月的高温驯化(32℃)后其虫黄藻密度和光合自养能力均显著降低,其幼虫排放节律则明显提前,单位体积排放幼虫数目也明显升高;尽管两组幼虫的大小基本一致,驯化亲本所排放的子代幼虫所含的虫黄藻密度更低。 
      图1. 以鹿角杯形珊瑚为模式的高温驯化实验
      两组幼虫代谢速率的热性能曲线显示和对照组相比,驯化后幼虫的热性能曲线明显偏离,其最适温度和最大临界温度显著升高了近1-1.6℃。幼虫的温度交叉移植实验同样发现亲本的高温驯化显著缓解了高温对幼虫存活、虫黄藻密度、光化学效率、光合作用的负面效应,说明亲本驯化增强了子代幼虫的热耐受。值得注意的是,驯化组幼虫的光增强呼吸速率总低于对照组幼虫,说明幼虫分解代谢过程的下调以降低幼虫浮游期营养物质的消耗。
      图2. 驯化组和对照组珊瑚幼虫的热性能曲线
      团队进一步利用转录组研究了交叉移植实验后幼虫在基因表达上的响应和变化,结果发现驯化亲本所产生的幼虫在高温条件下其宿主细胞应激反应发生显著上调,同时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相关的基因也上调,说明此时细胞应激反应可以有效地重建细胞稳态从而支持和加快细胞分裂;同时,负责从虫黄藻转移脂类、糖类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宿主转运蛋白基因也发生显著上调。在共生虫黄藻中,经过驯化后光捕获蛋白基因发生下调,而参与光保护和卡尔文循环过程的基因表达则发生上调,说明虫黄藻光捕获、光保护和碳固定之间的协作以支持其高温下的光合活性和产量;驯化后虫黄藻的分解代谢过程发生下调,而参与脂类合成的多个关键基因则上调,说明虫黄藻营养物质的净累计会升高,可以为宿主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这和宿主营养转运蛋白的上调相吻合,说明维持宿主和虫黄藻之间营养物质的传递交流可能是共生体热耐受和适应高温的关键过程。 
      图3. 高温驯化后珊瑚幼虫宿主和虫黄藻基因表达的调控模式
      综上,本研究证实珊瑚亲本高温驯化会快速改变其子代的表型和热耐受,暗示着珊瑚的驯化适应具有连续性进而影响进化过程。然而,驯化后幼虫出现代谢抑制,尽管这有利于高温耐受,但却不利于幼虫附着及附着后的生长发育和成熟,因此作者强调呼吁:解决气候变化的根源问题即降低碳排放才能更好地保护珊瑚和珊瑚礁。 
      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江雷和刘骋跃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黄晖研究员、钱培元教授和Manuel Aranda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mec.16826 
      
    2022-12-20
  • 广州健康院发现一类双苄基异喹啉结构小分子可作为新型铁死亡抑制剂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舒晓东团队研究鉴定出一类具有双苄基异喹啉(BBIQ)结构的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铁死亡,相关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a group of bisbenzylisoquinoline (BBIQ) compounds as ferroptosis inhibitors”为题发表于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舒晓东团队研究鉴定出一类具有双苄基异喹啉(BBIQ)结构的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铁死亡,相关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a group of bisbenzylisoquinoline (BBIQ) compounds as ferroptosis inhibitors”为题发表于Cell Death and Disease杂志上。
      铁死亡是一种脂质过氧化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它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病进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肾损伤等。抑制铁死亡的发生能有效阻止相关疾病的发展。目前临床上缺乏能应用的铁死亡抑制剂,因此开发针对铁死亡通路其它靶点、且体内有效的小分子抑制剂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天然化合物,存在多种中草药植物中,大部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由于铁死亡的发生涉及氧化还原过程,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细胞模型、通过对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库的筛选鉴定出多个能有效抑制铁死亡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结构分析,发现一类具有BBIQ结构的生物碱能有效抑制RSL3或Erastin诱导的铁死亡。进一步的生化分析发现这类小分子主要是通过清除脂质自由基来抑制铁死亡。在高剂量叶酸诱导的小鼠急性肾损伤(AKI)模型中,多个上述小分子抑制剂有良好的肾保护活性,因此,这些BBIQ是一类有较好体内活性的新型铁死亡小分子抑制剂。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舒晓东课题组范宜普博士生以及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张艺瀚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实验室石昆钰硕士和西湖大学成珊硕士参与了该项目,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舒晓东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等多个项目的支持。
      图A:千金藤素(Cepharanthine)清除脂质活性氧;图B:千金藤素(Cepharanthine)抑制AKI
      
    2022-12-16
  • 广州能源所“燃气热泵控制技术”取得突破
    燃气热泵(Gas Engine-driven Heat Pump,GHP)是天然气发动机驱动的先进热泵系统,单一系统可提供制冷、供暖及生活热水等多种用能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是符合“双碳”背景下的先进低碳节能技术,其中GHP控制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团队长期致力于燃气热泵技术及系统的深入研究,近期提出一种GHP嵌入式控制系统,用于监控燃气热泵冷热水机组。该研究成果以Control system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ngine-driven heat pump为题,发表于制冷领域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燃气热泵(Gas Engine-driven Heat Pump,GHP)是天然气发动机驱动的先进热泵系统,单一系统可提供制冷、供暖及生活热水等多种用能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是符合“双碳”背景下的先进低碳节能技术,其中GHP控制系统是其核心组成部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团队长期致力于燃气热泵技术及系统的深入研究,近期提出一种GHP嵌入式控制系统,用于监控燃气热泵冷热水机组。该研究成果以Control system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 engine-driven heat pump为题,发表于制冷领域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论文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架构以及各功能模块,阐述了GHP控制器如何与发动机ECU实时可靠通讯,进而实现发动机转速、启停等控制。由于外部环境和热负荷的不断变化,GHP系统具有滞后、非线性和时变特点,需要实时调整发动机档位,通过精细化控制实现GHP系统的出水温度快速逼近并稳定在目标值。文章还通过制冷和制热实验,讨论了基于该控制系统的GHP系统的运行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主控制器对发动机转速和蒸发器过热进行双闭环控制,可以保证GHP冷热水机组出水温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制热模式下,随着发动机转速从1200 rpm逐渐增加到2400 rpm,热泵的制热能力从42.37千瓦增加到75.2千瓦,而GHP系统的制热能力则从56.18千瓦增加到105.87千瓦。发动机的废热回收显著提高了系统供热能力和一次能源利用率。对GHP的控制系统和运行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大幅提高GHP系统的性能。 
      文章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gA9QV-TmZVtL 
      <!--[endif]--><!--[if gte mso 9]>
      <![endif]-->
      GHP主控制器主要功能模块
      GHP主控制器电路板
      
    2022-12-15
  • 广州健康院揭示细菌Ⅵ型分泌系统分泌效应蛋白RhsP靶向猎物细胞的分子机制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澳门大学合作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Vibrio parahaemolyticus prey targeting requires autoproteolysis-triggered dimerization of the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 RhsP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肠炎弧菌效应蛋白RhsP形成一个桶状结构,通过自水解引发桶内VIR(VgrG2-interacting region)肽段明显的构象变化,并进一步证明这一构象变化促进了RhsP二聚体的形成,释放核酸酶毒素,提示RhsP以自水解发生构象变化进而促进二聚体形成来靶向猎物细胞这一分子机制,为潜在新型抗感染手段的开发提供了分子机制和理论基础。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澳门大学合作在Cell Reports在线发表题为Vibrio parahaemolyticus prey targeting requires autoproteolysis-triggered dimerization of the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 RhsP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肠炎弧菌效应蛋白RhsP形成一个桶状结构,通过自水解引发桶内VIR(VgrG2-interacting region)肽段明显的构象变化,并进一步证明这一构象变化促进了RhsP二聚体的形成,释放核酸酶毒素,提示RhsP以自水解发生构象变化进而促进二聚体形成来靶向猎物细胞这一分子机制,为潜在新型抗感染手段的开发提供了分子机制和理论基础。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T6SS)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中,其构造类似于噬菌体尾管,主要通过挂载并分泌不同的毒素效应蛋白来攻击猎物细胞并取得菌群竞争优势。其中Rhs家族蛋白是一类大型效应蛋白,通过其C端的核酸酶毒素切割猎物细胞DNA以达到杀死猎物的目的。同时,在毒素效应蛋白基因组的下游通常伴随可以中和其毒性的免疫因子的表达,这也使得携带Rhs毒素的细菌能够保护自身不受影响。T6SS如何分泌Rhs这样的大型效应蛋白的分子机制一直是领域内的热点和难点,而Rhs家族效应蛋白如何释放核酸酶毒素这一过程也未得到明确的解析。
      本研究首先在致病性肠炎弧菌中发现了一个能够自水解的T6SS效应蛋白RhsP,进一步通过生化实验发现RhsP自水解为三个片段,N端、 Rhs桶和具有核酸酶毒性的C端(图1A)。为了解答自水解这一过程对RhsP的分泌和核酸酶毒素释放的作用,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RhsP自水解后(cleaved RhsP)和RhsP自水解前(Uncleaved RhsP)的高分辨结构(图1B)。对自水解前后的RhsP的高分辨结构分析后发现,Rhs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桶状结构。N端肽段从桶盖顶部缝隙延伸出去,提示N端水解后的离开轨迹(图2A)。另外,发生水解后的VIR在构象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以U形在桶内伸展并将含有核酸酶毒素的VIR-C端送出到桶盖上移引起的缺口处(图2B)。最后,通过结构分析发现VIR结合β-sheet的疏水内表面,通过构建VIR-C端F1208A/Y1209A突变株验证了RhsP自水解后引发VIR构象变化促进二聚体的形成。
      本研究通过生化实验和冷冻电镜等手段,捕捉了效应蛋白自水解前后瞬间的构象变化,发现RhsP的自水解过程引发了Rhs桶状结构的构象变化,揭示了释放核酸酶毒素的分子机制,同时也发现了VIR区域构象变化促进的RhsP二聚体形成,是其靶向猎物细胞的关键步骤(图3)。
      澳门大学博士后唐乐、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生董淑琦、澳门大学博士后Nadia Rasheed和博士生胡巧颖、生物岛实验室科研助理周宁坤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澳门大学William Chong Hang Chao教授、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何俊研究员和澳门大学郑军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澳门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A: 毒素效应蛋白RhsP结构域示意图,B: RhsP自水解前后高分辨蛋白结构图
      图2 A: RhsP自水解前后N端肽段轨迹图,B: RhsP自水解前后VIR构象变化图
      图3 RhsP自水解引发的二聚体形成并靶向猎物细胞的步骤模型
      
    2022-12-15
  • 南海海洋所在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海啸风险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对北苏拉威西俯冲带潜在大地震和海啸灾害的研究取得新进展,成果发表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海洋与石油地质》)上。实验室郑婷婷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邱强研究员与林间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杨晓东研究员为共同作者。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交汇处,周边连接多个俯冲系统。该俯冲带构造复杂,近年来频繁发生中大强震,并引发局地海啸。如,2008年该区发生的Mw 7.3级逆冲型地震,2018年其西部Palu-Koro断裂发生的Mw 7.8级走滑型地震,两震均造成海啸灾害。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地震时空特征与库伦应力变化和建立对应于数百个地震滑移模型的海啸模拟数据库,并结合俯冲带构造特征,定量评估了该区域的潜在地震和海啸风险。    
      研究结果表明,在北苏拉威西俯冲带的多个区域,其浅部应力累积在系列历史大地震后已显著增加,极有可能加速周期内中大地震的提前发生,俯冲带南北向的沿岸城市均面临较高的强震海啸风险。研究结果将为苏拉威西海沿岸区域的地震海啸风险的进一步评估及预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的联合支持。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4817222005025?via%3Dihub 
      图1 北苏拉威西俯冲带历史大地震造成的区域库伦应力变化分布情况
      图2 苏拉威西海沿岸台站最大海啸波高模拟结果
      
    2022-12-14
  • 华南植物园小良站在氮沉降如何影响热带磷限制森林的土壤碳库及其机制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至少有一半的土壤有机碳储存于森林中。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主导全球森林碳循环,它们占据全球森林78%总碳排放和55%总碳吸收。人类活动也导致大气氮沉降加剧,氮沉降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改变森林土壤的碳固持能力。但目前学术界关于氮沉降如何影响森林土壤碳库及其碳库组分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图2 :概念图显示了在氮添加条件下球囊蛋白相关土壤蛋白和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微生物机制。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至少有一半的土壤有机碳储存于森林中。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主导全球森林碳循环,它们占据全球森林78%总碳排放和55%总碳吸收。人类活动也导致大气氮沉降加剧,氮沉降通过影响植物生长和微生物活性改变森林土壤的碳固持能力。但目前学术界关于氮沉降如何影响森林土壤碳库及其碳库组分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小良站研究人员以热带森林长期(14年)氮磷添加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氮沉降和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的碳库组分,以及球囊霉素和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研究发现,氮沉降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库总量,并且主要提升了易分解碳库组分,而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土壤中难分解碳库组分,并有降低土壤总有机碳库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土壤酶活性和真菌群落组成发现,磷添加提升了部分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土壤中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这表明热带地区高氮低磷的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但其增加的碳主要是易分解的碳库组分,其稳定性下降。相关结果以Nitrogen deposition in low-phosphorus tropical forests benefits soil C sequestration but not stabiliz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指标》) (IF5=6.3)上。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12341
      在此基础上,小良站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氮沉降背景下土壤中各种微生物来源碳组分的变化。氮沉降处理下,土壤球囊霉素、微生物残体碳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较高,但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基本不受影响,表明土壤中球囊霉素和微生物残体碳地较高含量是长期积累和微生物降解受到抑制的结果。然而,球囊霉素或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相对贡献没有变化或低于对照,这是因为其他碳源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更大,而这些碳源与土壤矿物质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不稳定。该结果进一步证实热带森林在响应氮沉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有机碳封存潜力,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然而,施氮土壤中增加的有机碳大部分与土壤矿物质无关,因而容易分解释放到大气中。该研究结果以“Nitrogen deposition enhances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microbial residual carbon in a tropical forest”为题在线发表在Plant and Soil(《植物和土壤》)(IF5=5.6)上。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2-05787-6
      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野外台站项目、中科院青促会项目和广东省杰青项目等资助。
      图 1:概念图显示了氮磷添加处理下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总量及其不同碳库组分的变化趋势,以及潜在的微生物机制。
      图 2:概念图显示了在氮添加条件下球囊蛋白相关土壤蛋白和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及潜在的微生物机制。
      
    2022-12-13
  • 深圳先进院揭示灵长类体温调节及体温保护机制
    研究揭示了下丘脑视前区在灵长类动物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绘制了体温降低过程中全脑特异激活的神经网络,以及灵长类对抗失温的体温保护机制,从而为潜在的临床转化和空间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撑。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王虹和戴辑团队,在The Innov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imate preoptic neurons drive hypothermia and cold defense”的文章,首次在非人灵长类上实现了基于中枢神经调控的稳定体温调节,揭示了下丘脑视前区在灵长类动物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绘制了体温降低过程中全脑特异激活的神经网络,以及灵长类对抗失温的体温保护机制,从而为潜在的临床转化和空间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撑。 
      文章上线截图
      原文链接
      2021年Science杂志公布了新版的全球125个重要科学问题。其中一个就是:人类可以冬眠吗?之所以期盼冬眠,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希望在冬眠中飞往外太空,有的希望在冬眠中得到生命的延续。但是在现实世界,我们距离人工冬眠究竟还有多远呢?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你一起解读。
      从科幻到科研:体温调控有望点亮人工冬眠 
      冬眠(Hibernation)是一些物种为了适应极端生存环境,趋同演化出的一种周期性的生理现象。冬眠(连续多日的休眠)与日间休眠(Torpor)的动物,通过抑制代谢率,达到全身水平的低体温、低能量消耗,同时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基因表达、解剖结构、生理参数的剧烈变化。在休眠过程中,虽然动物停止进食、饮水等维系生存的必要行为,但是在从休眠中苏醒后,动物继续生存,其肌肉却不发生萎缩。有研究表明,休眠的动物对衰老和辐射有着一定的抵抗作用,似乎休眠“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动物界中,能自然休眠的动物并不多,其中只包含一种灵长类动物,即狐猴(Lemur)。其他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都不能自然休眠。通过不断研究,科学家希望破解自然休眠动物的奥秘,建立诱发休眠的技术,并在人体中也实现休眠。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神药”,能在灵长类动物中诱导休眠的现象。
      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进步,下丘脑视前区(POA)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转基因小鼠脑内,特异性激活该脑区神经元,可以促使动物在1-2个小时内降低体温至28℃,并且维持十余个小时低温状态。同时,该调控还促进小鼠增加散热,降低心率和活动量。这个现象与小鼠的天然休眠有类似之处。如果特异激活相同脑区,是否可以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实现定时降低体温甚至休眠呢?
      深圳先进院脑所王虹和戴辑团队,利用化学遗传学工具,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展开神经调控体温研究。该团队发现,升高POA脑区一类进化保守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可以促进动物降低体温(如图2)。 
      但是与小鼠存在显著差异的是,非人灵长类动物对体温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体温降低约0.5℃的时候,动物已经通过加速心率、肌肉颤栗、收缩外周血管等自主神经机制产热,拮抗体温的降低。同时动物大幅增加运动量,通过运动产热,抵御体温的降低(图3)。由此可见,非人灵长类动物有着更强的御寒能力,其体温调节机制较小鼠更加精密复杂。仅仅是通过神经刺激单一核团很难达到大幅降低体温的目的。
      灵长类为对抗失温而启动一系列体温保护行为
      为了进一步了解POA调控体温的脑网络机制,作者还通过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评估了POA激活前后全脑水平的神经网络变化,发现化学遗传学刺激方法不仅激活了POA局部网络,也特异地激活了与温度、心率以及内感相关的多个核团(如岛叶皮层IC等,图4),从而绘制了体温降低过程中,全脑特异激活的神经网络。
      该研究利用化学遗传学手段,通过操控下丘脑兴奋性神经元,首次实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可靠体温调节。该研究还探索了灵长类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以及神经网络连接,为潜在的临床转化和空间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撑。
      展望 
      通过降低体温来降低神经元对能量的需求,被证实在中风等脑疾病的小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小鼠作为自然休眠的物种,对低温耐受能力很高。休眠中的小鼠体温可以降低至18℃,心率可以降低到日常的30%。如何将基于小鼠的丰富研究成果,推广到体型为其千倍的人类上,还有着漫长的距离。通过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可以良好的填补这个空白。本研究利用与小鼠相同的神经调控手段,靶向相同脑区的同一类型神经元,成功地调控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温,为通过降温来保护神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尽管这类调节体温的神经元的功能在进化中相对保守,但与小鼠“放弃抵抗”的现象截然不同,非人灵长类动物展示了惊人的御寒能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20年前硫化氢诱导小鼠进入“假死”状态的报道。当Mark Roth团队报道硫化氢可以诱导小鼠体温降低至10℃,进入“假死”状态后,其本人开设公司,计划利用硫化氢作为诱导人工冬眠的“神药”,助力NASA送宇航员进入火星。但是后续实验纷纷证明,在大型动物中,硫化氢无法诱导低体温现象。硫化氢的故事成为科学研究史中一个典型“炒作”案例。由于小鼠与人亲缘关系较远,加之体型差异巨大,小鼠的体温调节机制很可能与人类不尽相同。通过跨物种的功能研究来解析不同物种之间调控体温的神经环路水平的差异,方能更好地帮助人类了解自己,造福未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中科院先导、深圳市科创委、深圳市发改委等项目的资助,并受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支持。
      图2:激活猕猴POA神经元降低了体核温度 
      图3:灵长类为对抗失温而启动一系列体温保护行为 
      图4:体温降低过程中全脑功能连接变化 
      
    2022-12-12
  • 华南植物园在铁皮石斛叶片研究取得进展
    铁皮石斛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铁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和滋阴清热之功效,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等症之治疗。长期食用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铁皮石斛的主要药用部位为茎秆,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采收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铁皮石斛采收时,茎秆会被采收,并加工成各种产品,而叶片往往会被丢弃。铁皮石斛S1 - S3阶段叶片水溶性多糖和甘露糖含量,以及参与多糖代谢途径的相关差异基因。
       
      铁皮石斛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铁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和滋阴清热之功效,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等症之治疗。长期食用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铁皮石斛的主要药用部位为茎秆,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采收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铁皮石斛采收时,茎秆会被采收,并加工成各种产品,而叶片往往会被丢弃。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段俊研究员团队司灿博士以铁皮石斛采收期间3个不同阶段的叶片(S1为2020年12月;S2为2021年2月;S3为2021年3月)为材料,运用代谢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叶片中的主要代谢物。结果发现叶片中富含水溶性多糖和类黄酮等大量可供利用的活性物质,并明确了这些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S1-S3阶段,铁皮石斛叶片中水溶性多糖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甘露糖是其构成的主要单糖,其次为葡萄糖,淀粉含量与水溶性多糖含量变化趋势相反;类黄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芦丁、沙夫糖苷和牡荆素是含量最高的三种类黄酮物质;部分游离氨基酸(如磷酸丝氨酸)的含量同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酪氨酸、磷酸丝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和磷酸乙醇胺是含量最高的五种游离氨基酸。根据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谢物含量,我们确定S1-S2阶段为最佳叶片采收期。同时,运用转录组方法鉴定了大量参与以上物质代谢的差异基因,如类纤维素合酶基因CSLA(多糖代谢),查尔酮合酶基因CHS(类黄酮代谢),甘油酸脱氢酶基因HPRA(磷酸丝氨酸代谢)等。
      该项研究表明铁皮石斛叶片中含有大量的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该研究为铁皮石斛叶片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上,司灿博士为第一作者,何春梅副研究员和张建霞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laphy.2022.08.026
       图1. 采收期铁皮石斛S1-S3阶段实验材料
      图2. 铁皮石斛S1-S3阶段叶片水溶性多糖和甘露糖含量,以及参与多糖代谢途径的相关差异基因
      
    2022-12-13
  • 华南植物园对植物转录起始调控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转录复合体将DNA转录成为RNA是遗传信息由细胞核向细胞质转递的基础。由于核小体与基因组的紧密结合,转录复合体需要克服核小体障碍进而确保功能基因的表达。这其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 Chromatin Remodeler )被认为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蛋白复合体能通过水解ATP来调控核小体的组成和分布,从而为转录复合体在DNA上组装创造松散的染色质环境。那么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如何判定基因的激活状态并精确与之结合呢?其次,近些年对植物转录的研究发现,植物的转录起始呈现出与酵母和动物细胞不同的特征,如:转录起始位点呈现的单向转录(酵母和动物细胞为双向转录) 。
      转录复合体将DNA转录成为RNA是遗传信息由细胞核向细胞质转递的基础。由于核小体与基因组的紧密结合,转录复合体需要克服核小体障碍进而确保功能基因的表达。这其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Chromatin Remodeler)被认为在转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蛋白复合体能通过水解ATP来调控核小体的组成和分布,从而为转录复合体在DNA上组装创造松散的染色质环境。那么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如何判定基因的激活状态并精确与之结合呢?其次,近些年对植物转录的研究发现,植物的转录起始呈现出与酵母和动物细胞不同的特征,如:转录起始位点呈现的单向转录(酵母和动物细胞为双向转录);植物中存在明显的近端启动子停滞(promoter-proximal pausing)但却缺少与动物同源的参与调控pausing的蛋白因子;真核生物中保守的转录延伸因子SPT6,在植物中能结合到转录起始位点参与转录起始等。这些差异表明了植物转录起始的独特性,而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晰。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陈琛研究团队发现拟南芥中转录延伸因子SPT6L(suppressor of Ty 6-like)能与染色质重塑复合体SWI/SNF2的SYD (SPLAYED)和BRM(BRAHMA)形成蛋白复合体,并共同结合到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随后,通过转录抑制剂以及结构域删减突变,研究发现SPT6L能够介导SYD/BRM与Pol II的相互作用且SPT6L-SYD/BRM蛋白复合体能在不依赖于RNA聚合酶II(Pol II)的前提下形成。而SPT6L的缺失显著降低了SYD/BRM在全基因组上与转录起始位点的结合能力。最后,通过对全基因组核小体排布的分析发现,SPT6L介导SYD/BRM 与转录起始位点的结合调节了起始位点附近的核小体密度并促进了Pol II的转录起始。该项研究揭示了植物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识别和结合转录起始位点的分子机制。由于SPT6L被认为是转录复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植物中染色质重塑复合体对核小体排布的调控事件与转录复合体在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组装及转录起始紧密联系。另一方面,SPT6L招募SYD/BRM到转录起始位点并调控核小体分布的发现,也进一步确证了真核生物中保守的转录延伸因子SPT6在植物中同时参与调控了起始和延伸过程。
      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核酸研究》)(IF=19.16)上。 舒洁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此外,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华南植物园的丁宁博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刘军研究员、加拿大农业部的崔玉海研究员也参与了该项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ar/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nar/gkac1126/6858855?utm_source=advanceaccess&utm_campaign=nar&utm_medium=email
      图1. SYD的全基因组结合依赖SPT6L
      图2. SPT6L和SYD/BRM协同调控核小体排布
      
    2022-12-13
  • 南海海洋所在细菌趋化系统响应不同氧气浓度的调控机制研究获得新进展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贝乐团队在空肠弯曲菌中发现了一个新型趋化蛋白CheO,该蛋白在微氧环境下能调节鞭毛马达的旋转,对空肠弯曲菌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殖过程有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以“Polar localization of CheO under hypoxia promotes Campylobacter jejuni chemotactic behavior within host”为题,在线发表于PLOS Pathogens(《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体》)。 
      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世界范围内引起食源性细菌性胃肠炎的最常见诱因,该病原菌在微氧环境下(氧气含量5%-10%)才能生长以适应肠道中的氧气限制,同时它也可以在氧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存活,以抵抗宿主的氧化攻击。与其它肠道病原菌相比,空肠弯曲菌具有严格的生长和营养需求,但缺乏许多因致病或与宿主相互作用而进化的毒力因子。空肠弯曲菌的趋化作用在宿主体内的定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空肠弯曲菌的趋化系统如何感知和响应环境氧气变化。此外,空肠弯曲菌中也没有化学感受蛋白或其他感受蛋白被鉴定为氧浓度感受蛋白,其它趋化调控蛋白在氧浓度波动的环境下是否发挥不同的作用也尚未清楚。 
      本研究团队前期通过筛选空肠弯曲菌C. jejuni 81-176突变子文库,发现了一个在弯曲菌门中特有的蛋白CJJ81176_1265。在C. jejuni 81-176中敲除CJJ81176_1265基因后,敲除株在小鼠体内的定殖能力显著弱于野生型,表明该基因的功能与空肠弯曲菌在小鼠肠道内的定殖有关。后续的突变株表型检测中发现该敲除株的趋化能力也显著弱于野生型, 随后对敲除株进行单细胞轨迹追踪,发现该基因的缺失影响了菌体游动过程中的翻转频率(图1)。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CheO的定位依赖于趋化蛋白阵列,但独立于反应调节蛋白CheY。蛋白相互作用实验证实CheO与趋化系统磷酸激酶CheA、磷酸酶CheZ和鞭毛马达蛋白FliM、FliY有相互作用。有趣的是,在微氧条件下,CheO定位在细胞极;而在正常氧浓度环境下,CheO蛋白在细菌体内呈现通体分布。而且,CheO的定位依赖于4个能量趋化相关的化学感受蛋白(Aer1, Aer2, Tlp6, Tlp9),因此CJJ81176_1265蛋白被命名为CheO(Chemotaxis protein responding to Oxygen)(图2)。缺少CheO的菌株在低氧环境下运动能力减弱,研究人员对ΔcheO突变株进行抑制子筛选,发现鞭毛马达蛋白FliM的点突变FliML99F能恢复其运动能力,即FliM的单个残基变异可以替代CheO蛋白缺失而导致的表型。这些结果表明CheO建立了一条从趋化蛋白阵列到鞭毛马达的信号旁路,这种条件型激活机制体现了细菌对不同氧浓度的适应性。此外,CheO同源蛋白只存在于弯曲菌门的部分物种中,其同源蛋白在空肠弯曲菌中的表型实验证实了CheO的同源蛋白均具有趋化调节功能。 
      综上所述,CheO是C. jejuni响应环境氧浓度变化的趋化调控蛋白,促进了微氧环境下的菌体的趋化能力。该研究揭示了空肠弯曲菌对人和动物肠道适应的新策略,深入研究这个非核心趋化信号转导蛋白的作用机制可揭示C. jejuni不同于其它细菌的趋化信号传递模式。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2022届博士莫然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高贝乐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引进人才团队重点专项广东实验室(广州)、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战略性先导专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生态与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10953 
      图1 CheO调节了C. jejuni的趋化行为
      图 2 环境氧浓度和C. jejuni的能量趋化相关化学感受蛋白影响CheO的极点定位
    2022-12-13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