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了一种基于震荡电场诱导电喷流技术的荧光水凝胶微球通用合成方法,应用于微流芯片中,快速且高通量的合成多种均一度极佳的高性能荧光水凝胶微球。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的门涌帆副研究员团队和陈艳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IF=9.221)上发表了题为“Facile and scalable generation of fluorescent microspheres using a microfluidic electrojetting device”的文章,报道了一种基于震荡电场诱导电喷流技术的荧光水凝胶微球通用合成方法,应用于微流芯片中,快速且高通量的合成多种均一度极佳的高性能荧光水凝胶微球。助理研究员孔维俊和冯鸿涛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门涌帆副研究员和陈艳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上线截图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540052201749X?via%3Dihub 在材料科学中,简便且可调的荧光微球制备方法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强有力的研究工具。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高通用性的制备方法能有效地减少针对不同材料而开展的条件试错实验。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震荡电场诱导电喷流(Oscillating electric field-induced electrojetting, OEFIE)的微流控装置,用于在一定尺寸范围内可控的制备了掺杂不同荧光物质的均一荧光微球。本工作中,我们使用震荡电场于微流器件内操纵液滴的生成,在仅改变电场强度和频率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液滴尺寸在近3个数量级内的精确操纵,所产生的超均一液滴随后在紫外照射下于10秒内固化为荧光微球。为证明本方法的通用性,我们分别使用荧光素钠、绿色荧光蛋白和CdTe量子点作为荧光基质,利用本方法制备荧光微球。所制备的微球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质和优于多数同类研究的出色的均一性(其尺寸的平均偏离系数小于2.1%)。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简易、可调的荧光微球合成方法,其在生物材料和生化分析领域中的荧光功能化聚合物材料制备方面具有着可预见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实验装置和荧光微球生产原理示意图 图2:三种荧光微球的荧光图像和激光共聚焦3D荧光图像 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运迎团队联合其他科研团队,在洋壳初始俯冲以及陆壳形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通报》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国际地球科学杂志》上。张运迎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孙珍研究员、香港大学孙敏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尹继元研究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袁超和夏小平研究员为论文共同作者。 地球为何拥有板块构造和大陆,是21世纪地球科学十大科学问题之一。板块俯冲是维系地球圈层间协同演化的关键,其引发的地球表层与内部之间的物质循环不仅影响着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还调节着地表宜居环境;同时,大陆地壳作为陆生生命的居住地,其表面风化作用也调节着地球气候演变。 然而,科学家们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关键一环(即:洋壳初始俯冲机制)以及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如:洋内弧基性玄武质成分如何转变为具有陆壳特征的长英质组分)尚没有统一的认识。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团队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准噶尔地区的寒武纪蛇绿岩以及石炭-二叠纪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Hf-O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1)寒武纪蛇绿岩中的长英质岩石具有类似地幔的Hf-O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来源于初始俯冲阶段的洋壳熔融和弧玄武岩浆分异。结合区域资料,研究提出早寒武世该区存在一个长达1000 km、东西向的洋内弧俯冲带,其初始俯冲与冈瓦纳大陆聚合以及劳亚大陆裂解有关(图1),解答了西南古亚洲洋寒武世初始俯冲在全球范围内的动力学机制;(2)研究还发现,早于320 Ma的花岗岩具有类似地幔的O同位素组成,晚于320 Ma的花岗岩展现出地壳特征的O同位素组成,表明晚期花岗岩具有再循环表壳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域资料,研究认为弧–弧碰撞引起的表生物质再循环和熔融作用促进着大洋弧地壳转变为大陆地壳(图2)。 本研究以早寒武世古亚洲洋为例,回答了洋壳俯冲的初始机制和大洋地壳转变为大陆地壳的机制,为全面认识板块构造学说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Zhang, Y.Y., Sun, M., Yin, J.Y., Yuan, C., Sun, Z., Xia, X.P., 2022. Subduction initiation of the western Paleo-Asian Ocean linked to global tectonic reorganization: Insights from Cambrian island-arc magmatism within the West Junggar, NW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134, 3099–3112. Zhang, Y.Y., Sun, M., Yin, J.Y., Yuan, C., Sun, Z., Xia, X.P., 2022. Maturation of East Junggar oceanic arc related to supracrustal recycling driven by arc–arc collision: perspectives from zircon Hf–O isotop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11, 2519–2533. 图1 早寒武世全球板块以及西准噶尔构造位置重建图 图2 洋内弧地壳成熟化机制示意图,弧-弧碰撞引起再循环表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促进着大洋弧地壳转变为大陆地壳
在岩溶作用下,喀斯特区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发育,水文过程以地下过程为主。喀斯特关键带核心区(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不仅是可溶性碳的主要储存库,也是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热区。然而,受喀斯特关键带地下过程观测技术的限制,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内,多界面径流组分的可溶性碳流失机制尚不清楚。该区以往设立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均借鉴黄土区、红壤区以地表过程为主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能同时实现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过程耦合监测,无法揭示喀斯特区关键带地上-地下多界面三维空间内水、土、生源要素的分布、迁移、转化机理,难以满足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阻控、地下水补给评估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极端气候事件应对等重大现实需求。针对以上问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发了喀斯特坡地关键带多界面三维水土过程监测方法及平台,实现了喀斯特关键带多界面(大气-土壤界面、土壤-表层岩溶带界面、表层岩溶带-基岩界面)产流及物质迁移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与样品采集(图1)。 在岩溶作用下,喀斯特区地上地下二元三维结构发育,水文过程以地下过程为主。喀斯特关键带核心区(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不仅是可溶性碳的主要储存库,也是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热区。然而,受喀斯特关键带地下过程观测技术的限制,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内,多界面径流组分的可溶性碳流失机制尚不清楚。该区以往设立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科研样地均借鉴黄土区、红壤区以地表过程为主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能同时实现喀斯特地区特有的地上-地下过程耦合监测,无法揭示喀斯特区关键带地上-地下多界面三维空间内水、土、生源要素的分布、迁移、转化机理,难以满足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阻控、地下水补给评估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面源污染防治、极端气候事件应对等重大现实需求。针对以上问题,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发了喀斯特坡地关键带多界面三维水土过程监测方法及平台,实现了喀斯特关键带多界面(大气-土壤界面、土壤-表层岩溶带界面、表层岩溶带-基岩界面)产流及物质迁移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测与样品采集(图1)。 近期,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和张伟团队依托以上喀斯特坡地关键带多界面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平台(4个处理,3个重复,共计12个小区),连续3年(2018-2020)同步观测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内地表径流、岩土界面壤中流、表层岩溶带侧渗等多界面产流过程及可溶性碳流失过程,解析了喀斯特关键带结构因子(裸岩率、土厚、土厚变异系数、表层岩溶带厚度、表层岩溶带风化程度、基岩起伏度、土壤质地等)与土地利用方式(自然恢复灌丛、牧草、经果林、传统玉米)对喀斯特关键带多界面水文过程和可溶性碳流失通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图2):1)从水量平衡结果看出,喀斯特坡地关键带水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以地下过程为主的特点:表层岩溶带侧渗(70%)、岩土界面壤中流(27%)、地表径流(3%)。整体而言,随着人为利用强度的增加,喀斯特坡地地下水补给量显著降低,地表径流和岩土界面壤中流等浅地表横向径流逐渐增加,从而降低了土壤-表层岩溶带系统的水文调蓄功能,加剧了旱涝灾害风险。2)土层厚度、基岩起伏度、土壤质地是控制喀斯特关键带多界面DOC和DIC流失通量的最重要的关键带结构因子。土层较厚且土壤-表层岩溶带平整接触的岩土系统更容易触发浅地表横向径流驱动的可溶性碳损失。土地利用对喀斯特关键带多界面产流及可溶性碳的控制作用远小于关键带结构因子的影响,然而,与传统玉米耕种及经果林种植等高强度利用类型相比,保护性牧草种植表现出显著的减少径流、降低碳损失的保水固碳效果。3)极端降雨事件导致喀斯特坡地关键带多界系统中的可溶性碳流失量高达平水年总流失量的2.5倍,极端降雨事件是喀斯特地区关键生源物质流失的关键防控期。本研究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喀斯特关键带生源要素流失阻控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以Soluble carbon loss through multiple runoff components in the shallow subsurface of a karst hillslope: Impact of critical zone structure and land use为题发表在Catena。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广西重点研发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图1 喀斯特坡地关键带多界面三维水土过程监测平台 图2 喀斯特坡地关键带多界面DOC、DIC流失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