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 深圳先进院在核酸免扩增高敏检测新技术研究获进展
    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核酸杂交增强荧光用于高灵敏核酸检测的新策略。
       近日,国际分析化学领域权威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文章“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Enhanced Luminescence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RNA and DNA Based Diagnostics”。该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核酸杂交增强荧光用于高灵敏核酸检测的新策略。该成果由SIAT深圳市微纳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筹)喻学锋研究员团队完成,材料界面中心金宗文、罗擎颖副研究员为该文章通讯作者。
       
      论文上线截图
      长寿命发射型核酸探针因其结构可编程、信背比高和灵敏度高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分析。基于长寿命荧光核酸探针可实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的均相检测,但该技术常受到有效能量转移距离范围窄的局限。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核酸杂交响应发光探针的新策略,可通过核酸杂交将DNA修饰的Lumi4-Tb复合物的光致发光(PL)增加20倍以上,适用于生理条件对各种核酸、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本研究进一步通过PL寿命分析揭示了发光增强的可能机制:由于单链核酸链的柔性,碱基和磷酸基团可以与Tb(III)配位,降低Tb复合物的稳定性,导致初始PL较弱。而杂交后,双螺旋刚性结构抑制了Tb(III)与碱基或磷酸根之间的配位,使得发光增强。基于本机理,可针对不同靶标灵活设计DNA序列,在无需额外核酸扩增的前提下实现对DNA或RNA低至pM的检测,并且完全适用于真实样本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核酸检测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基于核酸增强发光的核酸高灵敏检测示意图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的支持。 
      全文获取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2c02673 
      
    2022-11-14
  • 广州地化所揭示大火成岩省引发古油藏裂解的高温甲烷排放可能是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因素
     
      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s, LPME)被认为是地质历史时期最严重的生物圈危机。当时两次独立的灭绝事件,即瓜德鲁普—乐平世生物大灭绝(Guadalupian-Lopingian Extinction, GLE)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 PTE),造成了地球上90%以上的物种灭绝。目前认为这两次灭绝事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 ~260 Ma)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Siberian Traps Large Igneous Province, STLIP; ~252 Ma)的侵入、喷发以及温室气体的大规模排放密切相关。虽然上述观点已被广泛接受,但与之相关的温室气体来源与排放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这是当前国际研究热点之一。固体沥青作为古油藏发生裂解并生成甲烷的最终产物,广泛分布于受大火成岩省影响的上扬子地区(如四川盆地)和西伯利亚地区(如通古斯盆地)。因此,大火成岩省引发古油藏裂解的高温甲烷排放可能是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并诱发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仍然缺乏足够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其普适性也受到质疑。
      针对这一问题,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云鹏研究员团队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周峥研究员团队、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秦胜飞博士以及曼彻斯特大学Greg Holland博士合作,利用甲烷团簇同位素(单氘)和稀有气体同位素方法系统研究了川中安岳气田灯影组-龙王庙组(Z2dn-?1l)天然气成因,并探讨了大火成岩省引发的古油藏裂解成因高温甲烷排放对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研究团队发现,安岳气田天然气甲烷团簇同位素温度(平均249-17/+19~256-20/+22℃,最高记录可达269-20/+22℃)明显高于目前储层温度(140~165℃)、原油裂解峰值温度(160~180℃)和晚白垩世最大埋深时的储层模拟温度(200~220℃)(图1)。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化学动力学计算表明,通过原油裂解形成安岳气田这种极端干燥的天然气(C1/ΣC2-5 = 583~3019)所需温度条件超过250℃,这一结果也与甲烷团簇同位素温度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古油藏的裂解和高温甲烷的形成除了受到正常埋藏影响外,还受到异常热事件的影响。
      图1 安岳气田天然气甲烷团簇同位素温度(Δ18-based Temp)特征图(图中文献引用见原文)
      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表明,龙王庙组(?1l)天然气中的氦(He)几乎全部来自地壳的贡献(>99.7%),而灯影组(Z2dn)天然气中有显著的幔源He贡献(4.80~38.54%),说明灯影组明显受到幔源热液流体的直接影响(图2a)。同时,灯影组天然气中放射性成因氩(Ar*)的离散型分布特征也反映气藏中存在不同比例壳幔来源稀有气体的混合,而龙王庙组天然气中的Ar*与He均表现为单一的地壳来源(图2b)。这一结果说明热液活动强度及地层配置差异造成了两套储层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的差异,即灯影组作为下伏地层更靠近基底且无筇竹寺组(?1q)厚层泥页岩的阻挡,因此可能经历了更为直接和强烈的热液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曾遭受到“热点”事件即峨眉山地幔柱—大火成岩省的直接影响。
      图2 安岳气田天然气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
      a. 4He/20Ne vs. 3He/4He(R/Ra)比值图版;b. 40Ar*/4He vs. 3He/4He(R/Ra)比值图版.
      根据前人确定的原油裂解产物甲烷与固体沥青之间的产率关系(1.09 L/g)及储层固体沥青平均丰度(约1.0 wt%),研究团队进一步估算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诱发的高温裂解甲烷排放量可达1.44万亿吨,温室效应相当于40.41万亿吨的CO2排放,是引发气候变化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CO2释放量的两倍有余,足以引发全球气候剧烈变化和生物灭绝。最后,研究团队指出类似的甲烷排放也可能发生在受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STLIP)影响的地区(估计排放量超10万亿吨CH4),进而对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起到重要作用。
      本项研究给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导致川中古油藏大规模裂解的关键证据,估算了峨眉山和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导致古油藏裂解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并指出大火成岩省引发古油藏裂解的高温甲烷排放可能是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因素。此外,该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对四川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盆地特殊热体制、油气成因、油气类型与油气相态及资源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成果于11月12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第一作者为广州地化所博士后陈承声,通讯作者为王云鹏研究员和周峥博士。相关研究受到了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XDA14010103)、英国国家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项目(NE/T00445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162、42141022、42203054)和广东省基金项目(2022A1515011823)共同资助。陈承声博士联合培养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201904910306)。
      论文信息:Chen C(陈承声),Qin S(秦胜飞),Wang Y(王云鹏)*,Holland G,Wynn P,Zhong W(钟万旭),Zhou Z(周峥)*,2022. High temperature methane emissions from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as contributors to 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s.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6893.
      论文链接
       
    2022-11-15
  • 深海所研究提出“中华白海豚可能存在两种生态型”的假说
    2022年9月21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发表了题为“Modeling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的论文。
      近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团队(以下简称“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在线发表了题为“Modeling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in habitat utilization of the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using self-organizing map”的论文。该项研究应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图谱(Self-organizing map,简称“SOM”)对海南、三娘湾和湛江三个相邻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栖息地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群间在分布模式和栖息地利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据此提出“中华白海豚可能存在两种生态型”的假说。
      生态型是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指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在长期适应特定环境中发生趋异分化,并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对生态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种内分化及定型的过程和原因,是研究新物种形成过程的重要内容。生态型概念被广泛应用于鲸类地理种群区分中。例如瓶鼻海豚可分为近海(coastal ecotype)和远海(offshore ecotype)两种生态型,近海型栖息在浅水的近海水域,而远海型栖息海域深度可达几百米、离岸距离超过200公里。虎鲸生态型的划分更为复杂,根据食物和分布模式的不同,北太平洋虎鲸可分为定居型(resident ecotype)、暂居型(transient ecotype)和远海型(offshore ecotype)三大生态型;根据体型大小、外部形态和分布区的不同,南半球虎鲸可分为type A、type B、type C和type D四个生态型,其中type B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big type B和small type B两个生态型。
      中华白海豚是生活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沿岸浅水区的一种小型鲸类动物,一般栖息于离岸距离不超过20 km、水深小于20 m的浅水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列入首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在我国,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福建宁德和厦门、台湾西部、广东珠江口、湛江和汕头、广西三娘湾和海南西南等水域,照相识别对比表明这些种群间彼此隔离,不存在个体交流。根据色斑模式的不同,目前已经将台湾种群列为亚种并单独评估其濒危等级为“极危”,对其它地理种群间的分化程度还所知不多。了解中华白海豚种群间分化程度,对评估其濒危等级、了解人类活动影响和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核密度估计法、网格计数法和热点分析法分别绘制的中华白海豚在海南西南海域、三娘湾和湛江海域的分布图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动物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SOM作为当前最受欢迎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之一,可通过竞争学习调整自身的权重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最终将高维复杂难懂数据集映射到简单易懂的低维图谱中,并保留原始数据集拓扑结构。通过采用相同的野外调查方法和环境因子采集手段,深海所研究团队首次将SOM引入鲸类生态学研究中,分析了湛江、三娘湾和海南中华白海豚种群分布和栖息地利用变异情况。结果发现,三娘湾种群分布面积最小且仅有一个核心分布区;海南种群分布面积最大且非常分散,至少拥有4个独立热点分布区;湛江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有两个热点分布区,一个集中分布于湛江港入口,另一个分散于雷州湾(图1)。SOM模型进一步发现三者在栖息地利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三娘湾和海南种群内部分化程度低但种群间差异大,前者栖息于浅水、低盐和低电导率海域,后者栖息地以相对深水、高盐和高电导率为主要特征;湛江种群存在明显内部分化现象,发现位点聚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类群,一个类群分布于浑浊的近岸海域,另一个类群与海南群体叠加,拥有深水和高盐度的环境特征。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三地中华白海豚在分布模式和栖息地利用方面已经出现明显分化,结合该研究团队之前发现的这三个中华白海豚地理种群在集群规模、发声行为、形态体色和遗传方面存在差异的研究结果,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中华白海豚可分为河口和非河口两种生态型假说:1)河口型(三娘湾种群)集中分布于大江大河入海口,以河口丰富的鱼类资源为食,分布区小而集中,通常集群规模较小,栖息地以低盐和较高浊度为主要特征;2)非河口型(海南种群)栖息海域不位于大江大河入海口,分布区广而分散,通常集群规模较大(提高捕食成功率以适应相对较低的食物资源水平),栖息地因缺乏淡水注入而盐度较高。在保护区设置上,河口型群体适合设立一整块大面积保护区,而非河口型似乎更适合整合多块具有连接廊道的小保护区。当然这一假说的提出仅基于目前掌握的数据,其准确性和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林明利副研究员和刘明明助理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和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等课题的支持。
      图2.上图为三个研究地点290个中华白海豚发现位点在自组织图谱的聚类情况。下图为六个环境参数(离岸距离、水深、电导率、pH值、浊度、盐度)在自组织图谱的分布情况,与上图对照可看出不同类群的环境因子特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0160X22009396 
      
    2022-11-11
  • 广州健康院在新冠病毒逃逸群体抗体免疫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SARS-CoV-2 Delta and Omicron variants evade population antibody response by mutations in a single spike epitope的研究论文。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SARS-CoV-2 Delta and Omicron variants evade population antibody response by mutations in a single spike epitope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一株靶向病毒蛋白受体结合域(RBD)半隐藏表位并具有高亲和力的人源中和抗体R1-32,主要通过打开刺突蛋白并将其瓦解的方式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抗体组库分析显示,由IGHV1-69编码的类R1-32抗体在新冠感染人群中被广泛诱导。这是继此前发现的新冠特异性IGHV3-53和IGHV1-58人群共享抗体谱系之后,被发现的又一类由IGHV1-69编码的新冠特异性人群公共性抗体谱系。该研究提供了证据,显示类R1-32抗体谱系特异性靶向L452位点可能是促使Delta和Omicron BA.4/BA.5在该位点发生突变的重要原因。
      新冠肺炎疫情从2019年底爆发至今仍在全球持续蔓延,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建立的群体免疫压力作用下,SARS-CoV-2不断发现发生变异以逃避抗体的中和。尤其是目前在全球大流行的Omicron突变株的刺突蛋白携带超过30个位点的突变并持续演化。不断出现的突变株对疫苗和抗体药物的有效性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阐明新突变株逃逸人群抗体的机制,对下一代疫苗及抗体药物的设计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上述问题,本项研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了从SARS-CoV-2早期感染者外周血B细胞中筛选获得的一株靶向RBD、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竞争的高亲和力中和抗体R1-32。小鼠实验显示针对新冠病毒原始株感染,R1-32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解析获得了R1-32 Fab,ACE2与刺突蛋白三聚体三元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结构。结果显示,R1-32虽不阻碍ACE2受体结合,但通过靶向一个半隐藏表位破坏刺突蛋白结构,使刺突蛋白无法介导膜融合从而抑制病毒入侵细胞。进一步的结构分析显示,R1-32主要利用HCDR2和HCDR3与RBD发生相互作用,尤其是抗体IGHV1-69基因HCDR2编码的胚系疏水残基I52、I54、L55和I57与刺突蛋白上的疏水残基L452、F490和L492形成的疏水作用对于抗体识别抗原具有重要作用(图1)。 研究注意到L452,F490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突变热点,点突变实验进一步证实了L452和F490位点突变会显著影响R1-32与RBD的结合。病毒中和实验也证明R1-32能够被携带L452R的Delta突变株逃逸,最早涌现的高度突变的Omicron BA.1虽然并不逃逸R1-32,但是带有L452R突变的BA.4,BA.5变种迅速涌现,并在当下流行。
      鉴于R1-32是利用IGHV1-69编码的胚系残基识别RBD,且关键识别部位为突变热点,研究团队运用了高通量抗体组库测序技术对类R1-32抗体在人群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图2)。结果发现,该类抗体在健康人群中的抗体组库中存在并可以IgM形式检测到,但是类R1-32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后显著富集并主要以类别转换后的IgG形式存在。通过与新冠刺突蛋白特异性抗体数据库中的序列比对,研究发现类R1-32抗体在新冠病毒感染者及疫苗接种者中都被广泛诱导,提示IGHV1-69编码的类R1-32抗体是抗体群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很有可能是刺突蛋白452,490出现突变的主要免疫压力。
      该研究鉴定了由IGHV1-69编码的一类新冠刺突蛋白特异性人群抗体的谱系,揭示了代表性抗体R1-32独特的表位特征与中和机制,并阐释了其对突变株的免疫选择压力,对下一代新冠疫苗及抗体药物的设计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合作单位为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武汉病毒研究所、广州国家实验室。广州健康院博士研究生何平、颜奇鸿,博士后刘邦慧,生物岛实验室高夕杰研究助理、武汉病毒所裴荣娟副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熊晓犁研究员、陈凌研究员、何俊研究员及陈新文研究员为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广州医科大学的赵金存教授团队对该研究中的动物实验提供了鼎力支持。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州市科学计划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项目、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的支持。
      图1:R1-32与SARS-CoV-2刺突蛋白及R1-32表位结构图
      图2:R1-32类抗体在人群的广泛存在并COVID-19患者中快速诱导产生
      论文链接
      
    2022-11-12
  • 南海海洋所揭示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冷浪事件变化特征及可能机制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王春在团队首次揭示了当前和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暖水珊瑚礁区域的海洋热浪/冷浪事件特征及可能物理机制。该研究以姚玉龙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春在为通讯作者发表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海洋学进展》)上。 
      全球暖水珊瑚礁主要分布在30°S-30°N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海域,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为20-28℃,超过这个范围可能导致珊瑚体内的虫黄藻逸出,从而表现为珊瑚礁白化。珊瑚礁生态系统因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而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热浪(冷浪)是指发生在海洋中的极端高温(低温)事件,定义为海表温度至少连续五天超出(低于)气候平均态90(10)百分位阈值。 
      近几十年来,海洋热浪和冷浪给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特别是海洋热浪与全球几次大规模珊瑚礁白化事件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1982-2021期间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快速增加,年均总天数趋势为10.3天/10年;海洋冷浪快速减少,年均总天数趋势为-9.9天/10年,都快于全球同期平均值。CMIP6多模式结果也同样表明未来(2022-2070)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增多而海洋冷浪减少,且海洋热浪与冷浪的发生面积比在SSP245全球变暖情景下高达28倍,SSP585全球变暖情景下高达109倍。 
      上层海洋变暖(0-700米)是导致当前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增多而海洋冷浪减少的主要原因。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热浪和冷浪持续时间的差异是导致两者发生面积悬殊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未来发生更多珊瑚礁白化事件,将增温控制在1.5 ℃内非常重要。此外,由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对全球珊瑚礁区海洋热浪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因而预估全球变暖下极端ENSO事件的变化特征是预测珊瑚礁白化事件的关键。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Yao, Y., Wang, C., Marine heatwaves and cold-spells in global coral reef zones, Progress in Oceanography (2022), doi: https://doi.org/10.1016/j.pocean.2022.10292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79661122001793 
      图1 1982-2021年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a, b)和海洋冷浪(c, d)指数的年均变化,红色虚线表示线性趋势,阴影表示强厄尔尼诺年
      图2 2022-2070年SSP58全球变暖情景下,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总天数(a)和海洋冷浪总天数(b)空间分布
      
    2022-11-11
  • 华南植物园研究表明基因水平的趋同进化推动植物形态上的趋同进化
    植物界中,很多亲缘关系甚远的物种会在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表现出趋同进化现象,例如生活在干旱沙漠环境中的植物往往叶片退化成针状,高山植物大多矮化成垫状等,然而,大多数形态趋同进化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仍是未解之谜。异型花柱在被子植物28个科, 199个属中普遍存在,是植物界中典型的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趋同进化的案例。因此,探究异型花柱植物中是否发生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进化的约束机制,意义非凡。结果显示,在所有目前已研究的二型花柱植物中,二型花柱超基因均为半合子结构,表明二型花柱相关基因具有强烈的遗传结构趋同进化。
      植物界中,很多亲缘关系甚远的物种会在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表现出趋同进化现象,例如生活在干旱沙漠环境中的植物往往叶片退化成针状,高山植物大多矮化成垫状等,然而,大多数形态趋同进化的背后是否隐藏着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仍是未解之谜。异型花柱是著名的花的多态性现象之一,表现为雌蕊与雄蕊的高度交互匹配,即交互式雌雄异位。这一花的多态性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精确传粉,避免雌雄干扰,同时伴随的自交不亲和系统也有助有保证异交以避免近交衰退,在促进植物的多样性分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异型花柱在被子植物28个科,199个属中普遍存在,是植物界中典型的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趋同进化的案例。因此,探究异型花柱植物中是否发生分子水平的趋同进化有助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进化的约束机制,意义非凡。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张奠湘研究团队以钩吻(Gelsemium elegans)为研究对象,结合基因组学、形态学、繁殖生物学等多重手段,鉴定得到了钩吻中控制二型花柱发育的超基因(S-locus supergene)及其4个组成基因,并系统阐明了其遗传结构和进化。结果显示,在所有目前已研究的二型花柱植物中,二型花柱超基因均为半合子结构,表明二型花柱相关基因具有强烈的遗传结构趋同进化。本研究进一步发现,钩吻中和报春花中控制花柱长度的基因均起源于同一个基因(CYP734A1)的复制,表明了在异型花柱这一花的形态趋同进化下存在基因水平的趋同进化。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异型花柱植物中控制花柱长度的基因均参与油菜素甾醇代谢途径,表明这一类激素在异型花柱植物发育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该发现不仅对二型花柱的进化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生物进化中“超基因”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案例。相关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植物学经典期刊New Phytologist(《新植物学家》)(IF=10.323)。华南植物园为第一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助理研究员赵中涛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张奠湘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8540
      
    2022-11-11
  • 广州能源所在燃气热泵(GHP)冷热联供技术方面获进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研究员团队在燃气热泵(GHP)冷热联供技术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制冷领域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研究员团队在燃气热泵(GHP)冷热联供技术方面取得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制冷领域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燃气热泵(Gas Engine-driven Heat Pump,GHP)是一种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先进热泵技术,单一系统可实现制冷、供暖及生活热水等多种功能,在制冷或供暖模式下均可通过构建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系统的综合一次能源利用率(PER)相比电热泵得到显著提高。 
      研究团队建立了国内首套使用燃气发动机驱动R410A开式涡旋压缩机的超高能效空气源燃气热泵系统,开展了夏季制冷运行期间附带制备免费生活热水的性能研究,考察了多因素对制冷运行期间热泵制冷及余热回收获取免费生活热水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GHP系统的PER由热泵能效比(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和发动机热效率ηeng共同决定,在高温制冷模式下由于ηeng的提高,PER的衰减程度明显小于COP,体现了GHP系统优良的高温制冷特性。(2)在低发动机转速下,ηeng的影响大于COP,PER逐步增加;而在高发动机转速下,ηeng的影响小于COP,PER则呈现降低的趋势。(3)在出水温度、发动机转速和环境温度三因素中,发动机转速与环境温度对生活热水余热回收量影响更显著,出水温度与发动机转速对制冷量影响更显著,而出水温度与环境温度对PER影响更显著。(4)GHP系统制冷运行具有良好的余热回收效果,余热回收率可达78.81%,相较于传统的制冷运行无余热回收的GHP系统,PER提高31.49%以上。 
      GHP系统由于耗电量低而无需电力增容,用电量不到电热泵的十分之一,在夏季可显著降低高峰电力负荷,可有效缓解近年来我国多省工业区出现的大规模电力供应紧缺问题,有助于在民用及工商业供冷供暖能源消耗中实现多能互补的合理布局。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refrig.2022.10.017 
      燃气热泵冷热联供系统图
      燃气热泵冷热联供实验平台
      
    2022-11-11
  • 深圳先进院发现大脑“平行处理”压力应激导致焦虑行为与血糖升高的神经环路
    研究团队揭示了aBNST Gad2+→ARC Gad2+的环路分别通过投射到中缝隐核和孤束核协调血糖变化和焦虑样行为输出。
      生理或心理压力应激反应引起的血糖上升是人和动物一种保守的适应性生理现象,它可以在机体遇到危险时调动能量储备来进行“逃跑或战斗”。然而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长期工作和生活压力应激会导致焦虑等负性情绪发生,同时伴随血糖的持续性升高,这成为了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高发的重要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焦虑等负性情绪与机体糖代谢异常之间的神经关联特征及其可能的新型调控机制目前不是非常清楚。 
      大脑在调控机体外周器官组织的稳态(包括代谢、免疫、内分泌稳态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该领域国际上的多项研究进展更是进一步从细胞、分子到神经环路层面解析了神经系统与机体多脏器相互调控的神经机制,那么大脑协调压力应激导致的情绪变化与血糖调动的神经环路机制是什么? 
      终纹床核(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BNST)是边缘系统一个小而细胞紧凑的核团,已有研究表明BNST参与应激反应的产生,以及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输出的调节1,2。下丘脑弓状核(The Arcuate nucleus,ARC)与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密切相关,且与BNST存在密集的投射关系,2016年研究发现刺鼠相关蛋白(The 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神经元投射到BNST的环路可调节胰岛素敏感性3;ARCAgRP神经元瘦素受体表达对维持血糖稳定具有重要作用4。然而BNST与ARC环路是否在调节压力相关血糖改变中起作用尚不清楚。
       
      图一 论文上线截图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2.111586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王立平团队在 Cell Reports 上发表题为“Divergent neurocircuitry dissociates two components of the stress response, glucose mobilization and anxiety-like behavior”的研究成果,揭示了aBNSTGad2+→ARCGad2+的环路分别通过投射到中缝隐核(The Raphe obscurus nucleus,ROb)和孤束核(The nucleus of solitary tract,NTS)协调血糖变化和焦虑样行为输出。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光遗传学实验发现发现aBNST的GABA能神经元激活能诱导小鼠血糖上升,并且通过逆行示踪实验发现aBNST的GABA能神经元与ARC的GABA能神经元存在单级投射。通过光遗传学实验发现aBNSTGad2+→ARCGad2+环路激活在小鼠上可以诱导出焦虑样行为并产生血糖升高现象,并且在去除肾上腺后现象依然存在;光遗传抑制这条通路可逆转束缚压力应激造成的血糖上升,说明aBNSTGad2+→ARCGad2+环路在介导压力相关血糖上升中起着必要性作用。研究人员随后进一步通过顺逆行神经环路示踪方法发现位于延髓的NTS和ROb与ARC存在环路连接,利用三级环路调控技术,发现NTS是aBNSTGad2+→ARCGad2+环路激活产生焦虑样行为的必要下游,而ROb则是产生血糖上升反应的必要下游。
       
      图二 aBNSTGAD2→ARCGAD2→ROb 和 aBNSTGAD2→ARCGAD2→NTS 分别介导压力引起的血糖升高和焦虑样行为产生 
      该研究从神经环路的连接解释了压力应激引起血糖上升的机制,揭示了大脑协调情绪行为输出和维持机体稳态平衡可能存在的保守而通用的策略,为进一步理解大脑作为机体功能调控的“司令官”角色提供证据。该研究成果也为理解临床上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从整合生理学角度上提供了新思路,并为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和代谢疾病共患病提供新靶点。
       
      图三 两条平行环路分别介导压力引起的焦虑样行为和血糖上升现象 
      深圳先进院王立平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后贾香莲(目前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为第一作者,深圳先进院为论文第一单位;该论文受到了广东省脑连接图谱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等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Lebow, M. A. & Chen, A. Overshadowed by the amygdala: 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emerges as key to psychiatric disorders. Mol Psychiatry 21, 450-463, doi:10.1038/mp.2016.1 (2016).
      [2] Crestani, C. C. et al. Mechanisms in 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involved in control of autonomic and neuroendocrine functions: a review. Curr Neuropharmacol 11, 141-159, doi:10.2174/1570159X11311020002 (2013).
      [3] Ruud, J., Steculorum, S. M. & Bruning, J. C. Neuronal control of peripheral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glucose metabolism. Nat Commun 8, 15259, doi:10.1038/ncomms15259 (2017).
      [4] Xu, J. et al. Genetic identification of leptin neural circuits in energy and glucose homeostases. Nature 556, 505-509, doi:10.1038/s41586-018-0049-7 (2018).
      
    2022-11-09
  •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鼎湖山站碳通量观测塔对“双碳”计划正发挥着重要作用
    碳通量塔是开展森林冠层和大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研究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在定量南亚热带森林长期碳捕获能力和其他重要气象参数方面。鼎湖山站自2002年10月正式启动了碳通量监测工作,该站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生态网络最早设立的南亚热带森林观测站点。迄今为止获得的数据,在点上有助于深入了解鼎湖山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森林在生态系统碳汇服务功能的潜力,在面上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区域性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方法。
       
      碳通量塔是开展森林冠层和大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能力研究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特别是在定量南亚热带森林长期碳捕获能力和其他重要气象参数方面。鼎湖山站自2002年10月正式启动了碳通量监测工作,该站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生态网络最早设立的南亚热带森林观测站点。迄今为止获得的数据,在点上有助于深入了解鼎湖山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森林在生态系统碳汇服务功能的潜力,在面上有助于找到更好的区域性森林的管理和保护方法。
      基于鼎湖山站长期生物监测及涡度相关技术支撑下的碳通量监测数据,近期鼎湖山站科研人员专注于“碳达峰”、“碳中和”(双碳)计划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发挥碳通量塔的作用,有如下一些重要发现并发表于相关学术刊物:
      1. 采用涡度协方差技术精准确定森林-大气碳交换量。观察到每日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季节趋势,表明其对气候因素的敏感性,如气温、降水和光照。研究阐明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可作为一个示范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可用于揭示森林对大气中CO2的吸收和封存的作用。该成果以“An inter-annual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a dominant subtropical evergreen forest ecosystem”为题,2021年10月发表于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植物科学前沿》)(IF5-Year=7.255),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pls.2021.715340
      2. 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进行的一项为期12年(2003-2014年)监测数据的研究表明,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这一现象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森林中的碳固存。与全球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的是,该保护区被发现在干旱月份比雨季吸收更多的碳,季节性干旱导致亚热带森林碳增加。该成果以 “Seasonal droughts drive up carbon gain in a subtropical forest”为题, 2022年9月发表于Journal of Plant Ecology(《植物生态学杂志》)(IF5-Year=2.676),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93/jpe/rtac088
      3. 证明了涡流协方差技术可以用于测量碳封存和相关经济价值影响。研究表明,对于碳经济价值的直接估算,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每年平均5300吨碳的封存量相当于该地区330万元人民币(约合53万美元)的经济附加值。该成果以“Carbon flux variation and associated biomass energy storage economic value implications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为题,2022年11月发表于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清洁生产杂志》)(IF5-Year =11.016)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4274
      这些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从另一层面表明,涡度通量数据在理解森林的生理和生态功能方面非常有用。针对“双碳”计划的实施,这些研究是及时的,其中关于经济价值的评估,同行专家高度肯定,认为从科学和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篇论文都很有趣(The paper is very interesting from both a scientific and an educational point of view),有助于制定进一步保护和管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政策。华南植物园博士生Brian Njoroge为以上论文的第一作者,导师李跃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鼎湖山站团队成员为论文的发表贡献了集体力量,扮演了各自重要的角色。该团队正在致力于未来的相关碳通量项目,利用涡度通量数据来扩大对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解。
      图1. 鼎湖山站碳通量观测系统
      图2. 实测总初级生产力和二氧化碳羧化速率的季节性趋势(论文1)
      图3. “季节性干旱导致亚热带森林碳增加”图文摘要(论文2)
      图4. 数据采集和分析流程图解(论文3)
      
    2022-11-09
  • 深圳先进院研制出稳定工作在深紫外日盲区的透射式液晶光调制器
    研究首次发现了二维六方氮化硼(h-BN)液晶具有巨磁光效应,其磁光克顿-穆顿效应高出传统深紫外双折射介质近5个数量级,进而研制出首个稳定工作在深紫外日盲区的透射式液晶光调制器。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碳中和研究所低维能源材料中心的成会明院士、丁宝福副研究员团队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刘碧录教授团队,中科院半导体所魏大海研究院团队合作,首次发现了二维六方氮化硼(h-BN)液晶具有巨磁光效应,其磁光克顿-穆顿效应高出传统深紫外双折射介质近5个数量级,进而研制出首个稳定工作在深紫外日盲区的透射式液晶光调制器。
      最新研究论文以“Magnetically tunable and stable deep-ultraviolet birefringent optics using two-dimensional hexagonal boron nitride”为题,于近期正式发表并出版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1]。丁宝福副研究员、成会明院士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刘碧录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文章上线截图 
      双折射是引起偏振光相位延迟的一个基本光学参数。有机液晶因其双折射可受外场连续调制,而被广泛用作光调制器的核心材料。然而传统有机液晶在深紫外光照射下吸收强且不稳定,限制了液晶光调制器仅能工作在可见及部分红外光波段,尚无法工作在紫外及深紫外波段。与此同时,透射式深紫外光调制器在紫外医学成像、半导体光刻加工、日盲区光通讯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因此,寻找一种在深紫外光谱区稳定、透明度高及具有场致双折射效应的新型液晶材料,有望实现透射式深紫外液晶光调制器从无到有的突破。 
      六方氮化硼无机二维液晶及其磁控光开关效应 
        
      基于上述考虑,团队成员研制出了一种基于二维六方氮化硼无机液晶的磁光调制器,采用的氮化硼二维材料具有极大的光学各向异性因子(6.5 × 10-12C2J-1m-1)、巨比磁光克顿-穆顿系数(8.0 × 106T-2m-1)、高循环工作稳定性(270次循环工作后性能保留率高达99.7%)和超宽带隙等优点。所研究的二维六方氮化硼是通过 “自上而下”的高粘度纯溶剂辅助研磨法剥离制备而成。由于其超宽的带隙,二维六方氮化硼液晶在可见、紫外和部分深紫外光谱区具有极高透明度。在磁场作用下,基于二维六方氮化硼液晶的磁光器件在正交偏振片下呈现了明显的磁控光开关效应。 
      六方氮化硼无机二维液晶的磁致排列和磁致双折射效应表征 
        
      团队成员通过观察入射光偏振态与磁场作用下液晶透射率关系的实验揭示了二维六方氮化硼在外场作用下顺磁场的排布方式。在入射光的偏振态被调整为平行和垂直于磁场的两种状态下,后者呈现较高的光透射率,间接印证了二维六方氮化硼纳米片平行于磁场方向排布。针对层状二维六方氮化硼薄膜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试揭示了面内易磁化方向,进一步证实了二维六方氮化硼纳米片顺磁场排布的物理机制。结合二维氮化硼纳米片的极大的光学各向异性,因此发现了二维六方氮化硼液晶的巨磁致双折射效应。 
      基于六方氮化硼无机二维液晶的深紫外光调制器性能研究及对比 
      该团队选用波长处于深紫外UV-C日盲区的266 nm激光,测试二维氮化硼液晶在该光谱区的光学调制性能。通过开启和关闭0.8 特斯拉的磁场,实现了该调制器在深紫外光波段的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状态之间的切换。经过270个不间断开关循环测试后,性能的保持率高达99.7%。 
      鉴于二维材料家族成员庞大、带隙覆盖宽,基于无机超宽带隙二维材料液晶的光调制器其光谱覆盖范围有望向更短深紫外波段延伸,促进液晶光调制器在深紫外光刻、高密度数据存储、深紫外光通讯和生物医疗成像重要领域的应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创委等部门的支持。 
      
    2022-11-04
Baidu
sogou